李淵是個能力非凡的人,他憑借祖上的力量,先後在荥陽、樓煩兩個郡做過太守,從基層慢慢做到朝廷的中樞系統。
李淵為人灑脫、待人寬容,不管走到哪都能結交到一群好朋友,是以在他建國初期為他打下了不少基礎。
隋文帝消滅陳國的時候,也正是有着李淵的幫助,他才能那麼地順利。隻不過到了隋炀帝時期,李淵因站錯隊伍,曾是太子楊勇的人,是以被隋炀帝楊廣猜忌。

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是以受到懲罰,為保住性命,他隻好來到太原發展,他在這裡暗自組建自己的勢力。
到了隋朝末年,楊廣變得殘暴不仁,俗話說得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抵抗,天下大亂百姓起義,李淵一夥的人也有這樣的心思。
裴寂等人找李淵談心,他表示不如我們也造反吧,李世民也在一旁勸說父親起義,李淵卻不想,再三勸大家,更是對兒子說:“造反是要殺頭的”。
從這句話不難看出,李淵其實本就不想造反,并且對隋朝忠心耿耿,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難道李淵就沒想過稱帝嗎?以他的勢力就沒有半點野心嗎?
說實話他比誰都想,他的野心一點都不小,從他給四個兒子取得名字就能看出來。
李淵一生共有過四個兒子,分别叫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光從名字看并沒發現其中有什麼關聯。
但是分析下來發現,原來其中暗藏李淵的野心,先看李建成,從表面來看,就是“建立功勳、成就一番大業”的意思,同時也是李淵對兒子的寄托和期盼。
李世民這個名字其實還有個故事,他出生的時候,遇到一個老道士,看到李世民表示此人不凡,而且有帝王之相,之後李淵為李世民取名,并有“濟世安民”之意。
第三個兒子李玄霸,從名字來看就十分霸氣,“霸”是稱霸天下的意思。
最小的李元吉,在古籍中“元”有“從零開始”的意思,不光是希望他能大吉大利、風調雨順等,寓意不簡單。
從四個人的名字,不難看出,李淵想要的就是成就一番偉業,李淵與兒子談話後,表面上看李淵是不想造反,其實暗地裡卻做着讓人大跌眼鏡的事。
楊廣失去民心之後,李淵開始看準時間招兵買馬,并拉攏權勢,在短時間内成立一股巨大的力量,等待時機發動進攻。
不出所料,在大業13年的時候,李淵再也僞裝不下去了,趁其不備直接派兵三萬,占據長安城。
李淵的野心從此暴露,從這次起義中不難看出,李淵是個心思缜密的人,在沒有把握之前他是不可能做出任何動作的,哪怕是自己人也看出。
隻要大局已定,李淵有了十足的把握,此時他不會再猶豫,而直接發起猛攻,李淵逼迫楊侑禅位。
此後李唐代替了隋朝,這還不夠,在成功後李淵又打敗了王世充、劉黑闼、窦建德等人,是以有了中原大一統,此舉為“盛唐”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在父親的教導下,這幾個兒子都是有野心的人,并且沒有一個讓李淵省心的。
是以還上演了兄弟反目,李元吉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這裡的政權又再度易主,這是李淵一輩子的傷心事,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理陰影為
兒子奪得權利,李淵無縛雞之力,便給兒子李世民禅位,自己當起了太上皇,跑到後宮享清福。
李淵在當太上皇期間,給李世民留下了難題,因為在這段時間裡,李淵留下了三十多個孩子,面對這些兄弟姐妹,李世民十分頭疼。
聲明:内容為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