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聊聊上海科技體育這一年

即将過去的2021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傳統體育賽事的舉辦遭遇巨大挑戰,北京、杭州、武漢、上海等地相繼停辦不少傳統性和标志性的馬拉松賽事,諸多原本應在國内舉辦的國際性賽事也推遲或取消。而“科技體育”,既和大環境息息相關,又有一些與衆不同的“逆風堅守”迹象。

上海全年40多場科技體育賽事活動在有效的防疫管控下舉辦,諸如在上海中心藝術長廊舉辦的第五屆上海夏季比例模型公開賽等活動,不僅順利舉辦,還成功“跨界破圈”,刷屏朋友圈。日前,晨報記者走進上海市科技體育運動管理中心,與上海市科技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徐志剛暢聊上海科技體育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的2021年。

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聊聊上海科技體育這一年

新聞晨報:徐主任,很多人說到科技體育,恐怕還不是很了解,怎麼準确了解這項運動呢?

徐志剛:一般說起“體育”,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競技體育”,當然也有人會想到“群衆體育”,但對于“科技體育”,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将“科技體育”誤了解為“體育科技”。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體育科技”更多的是指利用科學技術對體育裝備、體育訓練方法等内容進行更新、改造;我們所說的“科技體育”不需要像傳統體育一樣,由人進行身體上的直接對抗,而是通過含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裝置(或器械)來達到運動效果或者展示自己的運動水準,需要用到參與者的科學知識來進行手眼協調的體育活動。

新聞晨報:那科技體育主要包含哪幾個大類?

徐志剛:科技體育一般根據項目之間的相通性,主要分成五大類。第一類指模型運動,如航空航天模型(含無人機)、航海模型、車輛模型等;二是指汽摩運動,也就是汽車運動、機車運動等,包括卡丁車;三是航空運動,主要有跳傘、運動飛機、熱氣球、滑翔等;四是無線電和定向運動,包括無線電測向、通聯和定向越野;最後一類為新興的科技體育項目,包括比較熱門的電子競技運動,以及機器人體育項目。其中對于電競運動,我們主要是圍繞電子競技運動本身,包括電競運動标準化政策的研究制定、電競賽事體系的建構以及更具有“體育屬性”的電競項目布局。上海是全國第一個試點推行運動員注冊制的城市,此次11月初EDG奪冠隊伍中就包含3名上海注冊電競運動員,這對于未來電競運動的健康、有序發展是會起到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的。

對于這些項目的未來發展,我們也是在前期廣泛開展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層面和市裡的相關規劃,首次制訂了上海模型運動、航空運動、汽摩運動和電競運動四大類項目的五年發展規劃,明确了到2025年所要達成的發展目标、實作路徑和重點項目布局,其中模型運動、航空運動和汽摩運動三個五年規劃已正式釋出,未來也将指導我們工作開展。

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聊聊上海科技體育這一年

新聞晨報:這幾個項目,咱們上海的傳統曆史和“現在家底”怎麼樣?

徐志剛:上海科技體育運動的發展得益于這座城市優越的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在體育發展上的前瞻性布局,這麼多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上海的航空模型運動60多年前就打破了世界紀錄,是上海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項目;而上海空海模運動隊建隊至今已獲得三百多項次全國冠軍和近百項次世界冠軍,約50人次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被譽為上海非奧體育運動項目“冠軍的搖籃”。

上海科技體育的曆史确實很輝煌,但實事求是地說,現在的“家底”确實沒有以前“厚”了。比如航空運動,過去幾年受制于場地和空域,發展幾乎處在停滞狀态;以前每個區都有軍體校,現在都沒有了,缺少梯隊支撐;比如全國每年都有室内跳傘錦标賽,但是我們上海都沒有組隊參賽。以前上海有跳傘隊,但是運動隊解散後,社會化參賽人員沒有及時補足。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新聞晨報:您覺得這種局面,和科技體育屬于非奧運項目、人才培養受到一些制約有關嗎?

徐志剛:可以說有一定關系,但也不是絕對的。我們科技體育都是“非奧項目”,相對于奧運項目的人才培養體系、競賽組織體系、社會關注度等,确實有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換一個角度來說,科技體育不是通過人的身體進行直接對抗,使用器械來代替,項目的差異化也決定了科技體育有着自己的發展規律和人才模式。

新聞晨報:能否具體說說。

徐志剛:非奧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市場一起參與,首先要讓大家知道,這個運動項目是什麼、參與這些項目對大家有什麼益處、通過市場能解決什麼問題。以東京奧運會為例,有一批新進奧運會的項目,如攀岩、霹靂舞,滑闆、沖浪等,它們也是從小衆化、非奧化、市場化的運作,慢慢做大做強的。科技體育也曾以體制内培養和輸出為主,但是随着發展,現在這些項目更注重社會化辦賽,包括通過社會教育訓練機構去發現人才,然後職能部門來選拔人才、組織集訓、組隊參賽。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探索,今年11月我們聯合複星旅遊文化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計劃未來3年整合雙方優質資源,共同推動“品牌賽事、人才培養、運動推廣、體旅融合、項目開發”等5大領域融合發展,嘗試借助專業的社會化力量幫助科技體育普及推廣。

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聊聊上海科技體育這一年

新聞晨報:找到一些方法了嗎?

徐志剛:我們還在不斷摸索的階段,總結目前的經驗成果就是,“進校園、做比賽、講傳承”。

“進校園”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而說到“科技體育進校園”,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運動項目進入校園開展普及,比如卡丁車。近期我們又看到一些市場主體在積極推動卡丁車項目了,例如GPKS“卡丁車進校園”項目,在嘉定區探索建立了青少年卡丁車教育訓練+校際聯賽的模式。前不久,周冠宇簽約成為F1第一位中國車手,其實,國際上的那些頂級車手不是一躍成為F1車手的,他們也是經曆了卡丁車、F4、F3、F2再到F1,一級一級成長的。如果沒有最初卡丁車的啟蒙和培育,幾乎不可能成材為頂尖車手。

而另一個“科技體育進校園”是指運動裝備進入校園,這主要是指現在一些市場主體正在和一些學校合作開展的“模拟賽車裝備”進校園,作為3點半以後課後服務的一種。“雙減”之後,課業壓力減輕,學生更注重課外發展,優質的課後課程服務和供給是相對緊缺的内容。學生在體驗、學習這些項目的時候,不僅能提升手眼協調能力,感興趣的也可以參加相關專業賽事活動,另一方面還可以學會很多道路安全的知識。

在适應中調整,在調整中布局,聊聊上海科技體育這一年

新聞晨報:那“做比賽”該怎麼了解呢?和傳統的做比賽有什麼差別?

徐志剛:“做比賽”其實也是兩個方面,一是把現有的比賽做得更好,比如上海市科技體育運動管理中心打造的自主品牌賽事活動——科技體育嘉年華,這個IP我們已經連續舉辦7屆了,從無到有,越辦越好,科技特色愈加濃厚,青少年參與度也顯著提高,已成為滬上乃至全國具有較強辨識度和影響力的科技體育綜合型賽事活動平台。

“做比賽”的另一個方面是指從無到有,做一些還沒有做過的。比如我們計劃打造的科技體育新興項目的三大賽事(電子競技運動、無人機競速、機器人格鬥),與現在傳統比賽的差異性很大,是以“做比賽”或者“辦比賽”肯定也不一樣。比如無人機競速賽如果觀衆現場觀賽,是需要戴VR眼鏡的,那就涉及到大量的觀衆裝備問題;如果是進行轉播,無人機競速賽一輪比賽的時間也就3分鐘,無人機飛行速度之快之炫,要怎麼抓拍、跟拍?從上海的直轉播條件、場地條件等來看,都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攻克的難關也是比較多的。另外我們還在積極申辦世界無人機錦标賽,未來有望能夠将這項頂級賽事落地上海,這也符合今年上海市體育局釋出的《上海市體育賽事體系建設方案(2021體育賽事體年)》中提到的支援舉辦科技體育等高水準國際體育賽事的要求。

新聞晨報:“講傳承”這個話題,又該怎麼了解?

徐志剛:這個是我們在過去兩年做活動的時候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我們做了很多航海模型、航空模型、車輛模型的比賽和活動,社會參與度很高,今年的上海夏季比例模型公開還走進了上海中心,社會反響極好。我們發現喜歡這些模型或者科技體育運動的孩子,往往有一個同樣喜歡這些内容的家長,因為有喜歡科技體育的家長,造就了很多“模二代”“模三代”。甚至有些外科醫生小時候就是喜歡玩航模,而且玩得非常好,有着極強的動手能力,現在拿了手術刀,不僅在自己的職業上更加細緻謹慎,而且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讓孩子也喜歡科技體育運動。我想這就是一種傳承,“講傳承”也就是說科技體育的生命力和延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