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鄰夢
網友提問:現在教師用比較嚴厲的口氣批評學生,都是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嗎?
回複:教育糾偏的基本原則:懲治小惡、成就大善,絕對不能為了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100%不受傷,而對孩子明顯不符合人類文明社會言行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教育=引導孩子逐漸适應人類社會群體生活,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越界、遭受各式懲戒在所難免。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每種自然生命物質都必須從外界攝取養料才能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平穩。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動物遺體......非生命物質供養植物—>植物供養動物—>微生物為植物制造養料形成了穩定的自然物質有序循環“自然生态食物鍊”。是以,生命物質的一切活動都隻為一個中心——有利于自我生存。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自然生命體系之中唯有人類進化出了成體系的抽象社會文明成果、唯有人類具備通過大規模同類分工協作改造自然物質組合形态的本領、唯有人類通過馴化播種植物+馴服圈養動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給結構......同樣,人類生命活動的本質亦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播種植物+圈養動物看似是人類對其它自然生命的善舉,實則是人類為了實作更好的生存,獲得更多、更穩定的食物養料補給,播種植物是為了享用它們制造的生命養料【包括果實、種子和根莖葉】、圈養動物是為了驅使它們輔助人類從事生産勞動或宰殺它們之後吃肉。
病菌優先腐蝕體弱的動/植物、植物優先吸納離根系最近的水分+微礦物&接受枝葉能夠觸及到的陽光能量、動物優先吃掉肢體最容易夠到的食物......同樣,作為智商最高的生命群體,人類擷取生存營養補給的基本原則依然是由近及遠、從易到難。是以,缺少體力勞動實踐的城鎮孩子們,如果沒有嚴格的管教限制,他們肯定更樂意自由玩耍而不會主動學習文化課程内容。
教育=引導孩子逐漸适應人類社會群體生活
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新出生的孩子猶如宇宙中尚未形成固定運作軌迹的星球,教育就是引導孩子們依照既有人類社會生活習慣形成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成長軌迹。然而,水會往低處流、固态物體會從高空落向地面、熱量會向冷的方向傳遞......同樣,如果沒有嚴格管護,孩子必定不會規律作息、不會靜坐在課桌邊學習、不會在紅燈路口等一等。那麼,為什麼說教育糾偏的基本原則是懲治小惡、成就大善呢?
物以稀為貴,事物因稀【指供小于求】少且有益,進而顯得珍貴。晉·葛洪《抱樸子·明本》:“然物以少者為貴,多者為賤。”自從法律規定家庭和社會必須保障未成年孩子沖鋒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以來,由于生育孩子的綜合成本逐年提高、生多個孩子已成絕大多數家庭“遙不可及”的事情。是以,孩子在家庭中的相對社會地位被推到了曆史新高,小王子、小公主成了兒童世界的主流。
“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巴裡怕化了。”已成家庭生育過程中的普遍事實。因為,隻生育1個孩子的家庭,孩子就是家庭未來幸福生活的100%;生育2個孩子的家庭,每個孩子就是家庭未來幸福生活的50%;生育3個孩子的家庭,一個孩子就代表家庭未來幸福生活的33%。是以,今天家庭生育“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之心,較古人隻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害怕孩子輸在成長“起跑線上”、害怕孩子在學習成長中受到委屈、害怕......現代人類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孩子的學習成長不受傷害,這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給予成人世界的責任與義務。然而,過度保護卻未必“百利而無一害”,遠離“棍棒”教育孩子們的綜合心理素質卻越來越差、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孩子們越來越難合群【高企不下的離婚率、越來越多單身獨居人群就是最好的例證】、數十年接受系統性學校教育的孩子們生活自理能力正變得越來越弱。
南瓜承壓試驗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南瓜試驗。為了試一試南瓜的抗壓耐受力有多強,科學家在很多同時生長的小南瓜上加砝碼,砝碼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成長時所能承受的極限。這樣,不同的南瓜壓不同的砝碼,其中一個南瓜壓得最多。從一天幾克到幾十克、幾百、幾千克,當這個南瓜成熟的時候,上面已經壓了幾百斤的重量。最後的實驗是把這個南
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試着一刀剖下去,看質地有什麼不同。當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開的時候,這個南瓜卻把刀彈開了,把斧子也彈開了,最後這個南瓜是用電鋸鋸開的:它果肉的強度已經相當于一株成年的樹幹!
南瓜試驗告訴我們,自然生命對自然生存環境的适應能力是極強的,隻要不是突如其來、超越某一時刻承載能力的壓力都能被克服。同樣,人類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引導亦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切不可指望一口美食喂出一個胖子&一次嚴格管教成就一位大師,對孩子社會生活習性的教養亦需要從防範于未然開始、要做好行為規範引導+治未病+懲小惡+絕大患。是以,教育糾偏的基本原則:懲治小惡、成就大善,絕對不能為了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100%不受傷,而對孩子明顯不符合人類文明社會言行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