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在“百團大戰”發生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遊擊戰著稱。
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由于八路軍上司的抗日武裝在日本侵華戰略要地華北的發展日漸壯大,日軍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長城、華北、東北的部分軍隊,以鐵路、公路等交通線為依托,對華北地區的抗日力量連續發動大規模掃蕩,并在荒原挖溝築堡試圖阻礙抗日力量的進攻,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鍊,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漸縮小抗日力量。
1939年、1940夏季兩次掃蕩,将集中于華北地區30餘萬日軍、僞滿洲國軍隊的分布點不斷增加,力量分散,日軍每大隊約700人。日軍華北方面兵力密度為一平方公裡0.37人,各師團兵力平均分散在約200處,這對華北地區的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什麼要發動“百團大戰”?原因很簡單:
一是為了遏制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面對日軍采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 汪精衛,八路軍的英勇抗戰将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二是為了打破日軍“囚籠政策”。日軍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隻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百團大戰”開始前,八路軍原定動員兵力為22個團(晉察冀10個團,129師8個團,120師4個團),重點目标為正太鐵路,其次是平漢鐵路、同蒲鐵路北段和白晉鐵路。但為了攻擊的突然性,未經上級準許,戰鬥開始後,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共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最終參戰總兵力達到105個團,數十萬人,是以史稱“百團大戰”。
而日軍參戰的有110師團和25師團全部,26、36、41師團各兩個聯隊,35、37師團各一個聯隊,第1、第2、第3、第4、第5、第7、第9混成旅團全部,第6、第15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還有大量僞軍,約二、三十萬人。
從1940年8月15日起至12月5日止,曆時三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因日軍展開大掃蕩而宣告結束。整個戰役作戰地區囊括冀察全境、晉綏大部及熱南大部,配合作戰的地區,戰線延及至魯、皖東、豫東、蘇北。
據1940年12月10日的《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中寫道:“此役八路軍斃傷日軍20645人、僞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僞軍18407人,日軍投誠47人,僞軍反正1845人(合計46380人);消滅據點2993座,破壞鐵路900多裡、公路三千裡;破壞橋梁、車站260多處;并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000餘人,所控制的華北抗日根據地也随之大幅度擴大為華北437個縣中的10個縣。”
“百團大戰”勝利後,中央對此十分肯定,多次給予嘉獎與支援。毛澤東緻電彭德懷,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國民政府也發來賀電。但“百團大戰”之後不久,彭德懷就開始受到批評,原因何在呢?
其一,國民政府國防部長何應欽以八路軍1937年在冊編制為15個團4.5萬人,現“擅自擴編”且攻下了日軍地盤“無需中央補給”為由,于當年底即1940年12月停發了對八路的軍饷特别是彈藥補給。促使八路軍自建兵工廠,土法制造粗陋的武器,并迫使發展出每人5發子彈,打完沖上去與日軍拼刺刀的戰術。八路軍開始遭受物質困乏以及兵源減少陷入艱難。
其二,戰後的八路軍根據地的部隊暴露在日軍的視線内。百團大戰促使日軍把“治安肅正”擴大為“治安強化運動”,調回約二十萬的部隊于1941年至1943年進行“掃蕩”,更進一步推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掃蕩的結果八路軍主力幾乎全面撤出山西,而在當地擴編的民兵團則化整為零,調整回最低限度的遊擊戰。
其三,百團大戰在第二階段較多了采用攻堅戰,造成了八路軍自身傷亡較大,這種戰術引起了劉伯承、聶榮臻等人的批評。但同時大家也認為雖然損失大,但也鍛煉了隊伍。
回顧曆史,不管怎樣八十一年前的“百團大戰”是八路軍抗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持續時間最長主動攻擊作戰,在總長近千公裡的破擊線上,毀交通,炸橋梁,拔據點,奪關隘,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在這次戰役中,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複了被日軍占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在中國抗日戰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