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此言,其實也走進了很多曆史愛好者的内心,畢竟他們對于名臣将相的研究,也都不在少數,正是因為這一個個的名垂千古的人物,才有了後世對曆史學者佳談妙作。

誠然,對于那些喜歡研究曆史上的詩文錘成的人都是有着自己一番見解,那麼筆者就簡單說下自己所認識的三點。
第一,就得說到成為将軍的充分必要條件,這一條就從制度上判斷,首先清朝自建國以來,并非一個很重視武将的朝代,我們都知道閉關鎖國讓清朝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其實這就形成了清王朝的自高自大,是以不重視軍事,隻會想着逐漸去建立一個繁榮安定的社會,是以這時候武将已經在文明社會沒有了太大的重要性了。
當然不是絕對,也有少部分的将軍有自己的治軍能力,像年羹堯和左宗棠就很出色,不過這隻是放在當時,放在曆史上這些将軍并不能稱得上能夠名垂千古的大将軍。
當時的清王朝想的政策是怎麼去統治這個泱泱大國,自清建國之後有兩百多年曆史,除了鴉片戰争打開了國門之外,清王朝并沒有意識到國家的軍事力量的缺失!畢竟和西方列強一開戰,清王朝用的都是老式的武器,比不上外軍所用的前沿的洋槍洋炮,這樣的政治取向,造就了當時的社會沒有對世界有震撼力的将軍。
第二,戰争環境的不一樣。我們知道霍去病的愛國和整軍對的敵人都是一些少數民族,面對的不是鴉片戰争這種世界大國的侵略。
這時候針對于少數民族的戰争,重點在于軍事政策,也就是對軍機資訊和戰機的把控,這時候敵我雙方武器裝備都差不多,遊牧民族是冷兵器,戰馬戰車,那麼當時的古代漢族名将裝備也是差不多的,是以打起來有軍事才能的将軍很快就能嶄露頭角,這就是軍事環境的優勢。
而清王朝面對的列強别人都是先進的軍艦,有着高精尖技術的炮彈,而當時的清王朝沒有如此先進的制造工廠,隻能靠戰術引進,是以打起來很吃虧,很難有清朝将軍戰勝列強軍隊的戰役。因為軍事裝備确實是天差地别,是以清王朝很難出名将,畢竟敗将不值得千古贊頌。
第三,這應該就得說到古代名将是英雄,清朝将軍都血統。古代的霍去病,衛青,白起一個個的都是能帶領軍對以一敵百的戰将,憑借的是膽識氣魄和能力,當時的社會,皇帝都是相當重用賢才,隻要能立功,有才能,都可以得到重用。
而清朝的将軍有一大部分是皇室宗親,要麼是滿族人士,漢臣在清朝并麼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是以将領和重臣的選拔一點也不公平,另外就是科舉制度選拔出的人才,是在文明社會為官治理百姓的,并沒有給武官成功機會。從這三點看,你知道了清朝出不了千古名将的原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