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上最善良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竟改變數千人的命運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時期,《詩經》《禮記》《周禮》中都有關于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多都設定了宦官,剛開始宦官并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以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宦官雖然剛開始主要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并不能參與政務,但是在公衆經常和皇室成員朝夕相處,又能成為皇帝以及妃嫔的貼身服侍人員,自然能夠獲得掌權人的信賴,是以經常會有宦官掌權的局面出現。到了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勢力更是極速膨脹,有的宦官甚至能被封為王爵,位列三公。

特别是到了明朝時期,開設了西廠,宦官任提督,主要是特務統治,宦官的任職機構膨脹,明英宗時還有以宦官為首的官僚黨羽,明朝最著名的太監魏忠賢甚至被稱為“九千歲”,可見他的勢力權傾朝野,野心直逼整個朝堂中最尊貴的位置。

史上最善良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竟改變數千人的命運

為什麼曆朝曆代有這麼多的宦官專權?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生理缺陷,隻因為皇帝想要和百姓保持距離,宮中就需要能夠“絕對安全”的奴仆,他們必須保證不能把宮中的密辛透露出去,而且正常男子出入前朝後宮,而後宮中又有皇帝的妃嫔,三宮六院那麼多妃子,自然會有人一輩子都沒見過皇上,那麼忍受不住寂寞就會和别的男子有染,皇帝弄出太監來是為了自己不被戴“綠帽子”,以及有皇帝認為如果是正常男子,家中有妻兒父母,必定不會為自己無私奉獻,而太監被淨身,就是與家中斷了聯系,也不會有後代,是以“太監”作為宮廷中的奴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太監生理上的缺陷,勢必會讓他們心理也不正常,本來就會有人輕視太監,太監自己也會有自卑感,經常被别人提起自己的缺陷,即使是對别人卑躬屈膝的奴仆,也會有逆反心理,他們就會從别的地方來彌補自己,最直接的就是幹預政治,掌握國家财政大權,是以曆史上大奸大惡的太監不算少。

史上最善良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竟改變數千人的命運

但是在衆多的禍亂朝綱的太監中,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善良太監,比如唐末至五代初期的宦官張居翰,他在唐懿宗鹹通初年,被掖庭令張從玫收為養子,從恩蔭走上仕途,因為他辦事認真又忠心,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識,後來他奉旨前往幽州,和幽州的節度使劉仁恭相處得很是融洽,也因為這個原因,在他被天子調回京城時,劉仁恭請求皇帝将他留在幽州,唐僖宗同意了。

就這樣陰差陽錯,在朱全忠請奏皇上下令将所有幹涉朝政的宦官斬殺時,張居翰被劉仁恭救了躲過一劫,不過他在幽州躲藏的時候還在天佑三年(906年)進攻滄州的時候還立下了大功,麼诶次李嗣昭出征的時候都會和張居翰打好配合,張居翰也受到了唐莊宗的贊揚。但是他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功勞居功自傲,反而低調處事。

史上最善良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竟改變數千人的命運

同光三年九月,後蜀主王衍叛亂,唐莊宗派兵鎮壓,後來王衍自知抵不過,就投降了,唐莊宗聽聞此事就下旨讓他前往洛陽,并說既然他已經投降,就會給他封地。王衍一行人就開始上京,結果同光四年四月,王衍剛到了秦川驿(今陝西、甘肅一帶),李嗣源就在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反叛,有人說現在國庫空虛,而皇帝也親自東征,如果王衍一行人趁機作亂,局勢就會更亂,不如将他們殺掉,以絕後患。

唐莊宗認為有道理,就派了宦官向延嗣去下令誅殺王衍,并說:“王衍一行,并宜殺戮。”但是張居翰在複查诏書的時候認為王衍已經投降,此時唐莊宗就是出爾反爾,将他斬首不合天理,于是就把诏書上的“行”字改成了“家”字。張居翰一時不忍就冒了殺頭的危險修改了诏書,幸運的是向延嗣根本沒想到張居翰有勇氣篡改诏書,是以并沒有懷疑皇帝的指令,而且當時唐莊宗自己都自顧不暇,就更沒時間關心王衍一行是不是都被殺了。

史上最善良的太監,宣讀聖旨時故意念錯一字,竟改變數千人的命運

是以,後蜀的百官和王衍的奴仆等一千多人的性命就被張居翰救下來了。之後唐莊宗被殺,唐明宗即位,張居翰請求免官回鄉,得到了準許,他能夠安享晚年,一直到天成三年(928年)才病逝,享年71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