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琦。九道聖旨驚現陝西一戶平凡農民家中,确認是真迹後被博物館借走卻丢失了兩道!聖旨未能解決家中貧苦的生活卻無奈引來官司。老農将其告上法庭卻隻獲9萬賠償!聖旨究竟是如何丢失的?農民祖上是何等身世能擔得起這份榮耀?

聖旨再現
古代的聖旨既是皇帝權威的象征,又是一種家族榮耀的展現。它蘊含着一定的曆史文化價值,是一件稀有又寶貴的珍品。從秦始皇創立皇帝名号開始,聖旨就被賦予了神聖的含義。大陸經曆了2300多年的封建王朝,大約有過400多位皇帝,所有皇帝在位時期都會頒布聖旨,聖旨看似經曆時期長,但是被保留下來的卻十分少之又少。原因是聖旨儲存起來較為困難,千百年的歲月不僅會損傷聖旨的外觀,也會在颠沛流離中不見蹤迹。雖然一些達官顯貴當時在朝野内聲名赫赫,但是能傳千代萬代家事的實在是太少了,一般在一個大家族沒落之後很多年積攢的寶物也難免會流落各地,如聖旨一般的珍寶也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消失。
另外,随着朝代更替,前朝臣子大多為了不招災禍會焚燒聖旨,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加之近代動蕩,列強在中國土地上燒殺搶掠,大陸的很多文物都被侵略者掠奪而流失海外,其中也不乏會有聖旨。然而在陝西的一戶平凡的農民家中卻被傳出有9道聖旨,消息一出,村民們對此消息也是疑惑不解,此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考古界和文物保管部門都一片嘩然,都想對農民家中的9道聖旨一探究竟。其實當時有很多考古學家在陝西這片土地上進行了研究,都沒有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曆史文物,沒想到的是一位農民家中卻有這麼多文化價值的文物。
這位農民名叫張振華,家中幾代人都是普通的農民,是以針對聖旨的真僞很多人也都是持懷疑态度。後來,經過一些專家學者的鑒定,确定這些聖旨都是貨真價實的,而且是清代的真品。其實聖旨仿造是十分困難的,想要僞造也必定是花大價錢,這是不合理的。聖旨的材料、字迹、印章、圖案等都代表當時朝代的文化,模仿起來十分不易,而且這些要素都需要仿制一緻,不能字迹是一朝皇帝的,印章确實另一朝皇帝的。可見張振華的9道聖旨絕對是真品無疑了。可話說回來為什麼如此平凡的農民家裡會有這麼珍貴的聖旨呢?張振華的祖上又是誰呢?
老農身世
說到老農的身世,就不得不說張家老宅了。一進入張家老宅,一股古樸真誠的氣息撲面而來,五間古樸的建築中還有一口罕見的古井,屋頂磚瓦上雕滿了古代神獸麒麟,還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圖案,即使宅子當時看着有些破舊,卻依舊掩蓋不了古代宅院的宏偉輝煌。張家老宅一看就是清朝年間顯赫一時的高門望族。随着進入院内,一些石雕、花磚之類的文物也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據有經驗的考古學家目測,這些都可能是真正的古代文物。這也證明了張振華祖上的身世絕非一般的達官貴人。随後便與張振華進行了關于這些文物和他的家族曆史的交談。
據張振華說,他祖上共收到過15道這樣的聖旨,經過一代一代地傳承就剩下了如今的9道。他祖上曾有7代都在清朝做官,并且都身居高位,其中一位名叫張鵬程的祖先更是官至總兵,被康熙封号“榮祿大夫”,回來二代高祖張玉麒承襲父職,後來因功賜予兩塊牌匾。後來他們家族因受到祖先的庇佑,有些人在軍營當過将軍,有些人在朝廷當過官員,曾有七代人均承襲世職,13人在朝為官,後來随着清朝日漸頹廢,張鵬程八代後辭官回到了家鄉,過起了小農戶自給自足的日子,他們的家族也就此沒落。這也是張振華家中九道聖旨的由來,其實除了這九道聖旨,張振華家族還有很多儲存下來的文物,比如牌匾等。
為了儲存這九道聖旨等文物,張振華的祖先也是費盡心思。其實之前他們家有13道聖旨,當時正逢軍閥混戰,鎮嵩軍将領曾在他家駐軍,他家藏着聖旨的消息不小心被洩露,之後有4道就不見了蹤影。即使當時懷疑是軍中将領所為,但是忌憚他們有軍隊無法追根究底。後來張振華的祖父緊急轉移了剩下的聖旨。直到1966年,西北農學院昆蟲學家崔茂學教授經過他家,建議他們為了儲存好這些傳家之寶可以将兩塊金匾分别用泥土封在别院的夾牆之中,再将其他字畫文物裝在化肥袋裡全部埋在土裡。也正是因為這個建議,讓很多張家文物才免于流落海外。那麼如此珍貴的聖旨又是如何被借到博物館的呢,又是怎樣引發的官司?
聖旨丢失
自從張振華家中存有聖旨的消息傳出,很多博物館、個人收藏家都紛紛趕來觀看诏書原件,很多收藏家也表示願意出50萬元價格收藏聖旨。博物館也希望他可以捐贈聖旨,既能確定安全又能供世人觀摩學習。但是都被張振華一一拒絕了,張振華認為這代表了他們家族的榮耀,應該被張家妥善收藏。後來,博物館又多次與其進行交涉,并與張振華達成協定,博物館承諾将其作為博物館展品進行展覽,并将展覽過程中一半的費用交予張家。張振華想了想認為這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既能夠緩解家裡拮據的生活條件,也能将文物展覽給世人觀看。于是這個協定就此達成,後來一段時間,張振華帶着聖旨出入與各大博物館展覽會上,在雙方共同的保護下,也都順利地進行了展覽。
長久以來,這些聖旨确實給博物館帶了不少的觀看量,也确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使大衆了解文物認識曆史文化的意義。但是一場意外使本來順利的事情停滞了下來,更讓張家人的心情陷入了谷底。2002年,張振華如以往那樣,帶着聖旨參加江蘇省淮安市清宴園博物館的一個展覽。雙方約定,在為期兩個月的展覽中,雙方對聖旨的安全問題達成共識,由雙方共同承擔。并且博物館将展廳鑰匙交給了張家父子。但是在2003年一月的某一天張振華發現其中兩道聖旨不見了,消失的聖旨一道來自嘉慶十四年,另一道是來自道光二年的。發現聖旨不見的張振華立刻向警方報案。警察局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文物被盜也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這可能意味着不法分子将聖旨以非法手段進行買賣。
監守自盜?
對于聖旨丢失問題,張振華和博物館也一直争執不下,張振華認為是博物館沒有看管好聖旨才導緻聖旨被偷,而博物館認為鑰匙一直在張振華身上,懷疑是張振華監守自盜,自導自演的一出戲,被偷的兩道聖旨已經被他賣掉了。張家人感到十分委屈,試想一下如果想賣一開始有收藏家出高價的時候就已經出售了,為何要以這種麻煩又容易被發現的手段進行。直到2007年9月份警方查明了真相,張振華才擺脫了監守自盜的嫌疑。但是遺憾的是,聖旨依然沒有被找到。張振華随即就将博物館告上了法庭,起初,張振華建議由陝西省文化藝術品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真僞價值,但是清宴園博物館卻不願意到該機構鑒定。
後來徐州聖旨博物館提供相關咨詢,博物館的專家給出結論是這兩道聖旨的市場價值應該不超過20萬元。結合這些鑒定,法院酌情認定這兩道聖旨價值18萬元,因雙方都存在明顯過失,且約定文物是共同保管,是以雙方各承擔一半。最終經過法院一審判決,清宴園博物館賠償張振華9萬元。雖然博物館後期仍然上訴認為自己沒有責任,但是都被法庭駁回了。這件丢失聖旨的風波也暫時告一段落,張振華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尋找聖旨的下落,但都苦尋無果。他家剩餘的7道聖旨也再也沒有在大衆的視野出現過。也許這也是那2道聖旨丢失所造成的又一重大損失吧。
這些聖旨對于張振華一家來說并非代表利益,而更多的是家族的使命與榮耀。張振華起初也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後果,因為在博物館丢失文物實在太過荒唐,在自己手中丢失肯定會遺憾。而博物館的行為也着實讓人有些憤怒,批評的人也不在少數。最後希望這些聖旨依然能在國内,等待相關部門和專家盡快找到。文物代表了我們中國一個時代的曆史底蘊,傳承的不僅僅是一個物品,更多的是一個文化血脈,其價值往往是無法估量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好文物的使命和責任。
好了,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你們認為丢失的那兩道聖旨去哪兒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最後别忘了點贊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