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翻檢《錢玄同日記》,在1909年9月28日日記中發現一則資料——

“今日為中秋節,與鳳章以火腿、烏龜、肘子等合煮,邀未生來共視〈食〉之,算過中秋。抄先生與朱希祖書,亦未畢。閱《荀子 勸學篇》,略取劉氏補釋錄于上端。劉氏之注穿鑿皮傅者多,且多有不必改字者,然亦間有可采,因錄于上端,期看時得案以檢劉氏原書耳。”(上冊P179)
“劉氏補釋”,即劉師培《荀子補釋》。1908年9月15日-1909年12月2日,連載于《國粹學報》第45-60期。載《劉申叔遺書》29冊全冊。是劉師培為數不多的長文之一。
1909年9月時,《荀子補釋》尚未連載結束。
錢玄同日記中所言,頗有些道理。如——
劉師培《荀子補釋·勸學篇》:“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劉師培自注:“案:《曲禮》雲:‘禮,不忘說人,不辭費。’蓋不問不告,即妄說也。傲即傲誕之義,所謂妄也。問一而告二,即辭費也。囋,疑字之訛。”
國粹學報本
上面引用的是《國粹學報》本的《荀子補釋·勸學篇》,載1908年9月15日《國粹學報》第45期《學篇》。其中引文錯字頗多——《禮記·曲禮》“不忘說人”應為“不妄說人”;《荀子·勸學篇》“不問不告”,應為“不問而告”。《劉申叔遺書》本收錄時,均予改正。
遺書本
劉師培質疑,《荀子》原文中的“囋”為“”字之訛。
“”,稀有字,未詳其意。《禮記正義》卷55《缁衣》:“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鄭玄注:“費,猶惠也。言口多空言且煩數也。”但不能因有“口費”一詞,而生造出“”一字。
囋,即多言之義。《類篇》卷4:“囋,……聲多也。”
硬認為“囋,疑字之訛”,确實“不必改”,有些矯情。
康濤
2021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