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劉師培在《論文雜記》第十二篇中寫道:“淵明之詩,淡雅沖泊,近于道家(陶潛雖喜老、莊,然其詩則多出于《楚詞》,若嵇康之詩,頗得道家之意。郭景純之詩,亦有道家之意)。”(《劉申叔遺書》20冊【68】)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劉師培此文最早發表于1905年6月出版的《國粹學報》第5期《文篇》欄目。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國粹學報本

這說明,劉師培早在1905年即很留意嵇康詩作。

劉師培詩《大象篇》中有“太清神獨征,神征形不俱”二句。

此詩發表于《四川國學雜志》第1号,1912年9月20日;1913年《獨立周報》16、17号合刊。載林思進清寂堂1933年《左盦遺詩》續刻本;《劉申叔遺書》61冊(74-76),《左盦詩錄》卷3《左盦詩續錄》。

查《嵇康集》(魯迅輯本)第一卷《四言詩十一首》其八:“抄抄翔鸾,舒翼太清。俯眺紫辰,仰看素庭。淩蹑玄虛,浮沉無形。将遊區外,嘯侶長鳴。神□不存,誰與獨征。”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魯迅校本

這可以明證,劉師培此二句詩,化用自嵇康之句。

今天通行的《嵇康集》有兩個母本——一是明成化、弘治年間長洲吳寬的叢書堂鈔本;二是明嘉靖四年的黃省曾刻本。前者在清末歸“學部圖書館”,民初轉入“京師圖書館”,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後者在清末歸江安傅氏(傅增湘)“雙鑒樓”。民國期間,上海商務印書館借傅氏藏本影印出版,以《嵇中散集》之名收入《四部叢刊初編》。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四部叢刊本

前者比後者多出詩作數首,上文提到的《四言詩十一首》其八即其中之一。而且,錄有該詩的早期版本,隻有吳寬鈔本。其它,如黃省曾刻本,《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和《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嵇中散集》都未錄此詩。

1913年10月,魯迅在京師圖書館借閱吳寬的叢書堂鈔本,做了全文抄錄。後對此書做了詳盡校勘。1938年,魯迅《嵇康集》校本收入《魯迅全集》。這是後來很多新本使用的底本。

1962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戴名揚《嵇康集校注》,該本以黃刻本為底本,以吳鈔本、魯迅校本等為對校本。是目前最善本之一。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嵇康集校注本

1983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該書《魏詩第九》全收了魯迅校本的嵇康詩作(見該書P479-492).

據此,可以發現一個小細節——

魯迅開始抄錄吳寬鈔本在1913年10月,魯迅校本的面世則遲至1930年代。

劉師培《大象篇》最早發表于1912年9月20日,而該詩中已經化用了嵇康《四言詩十一首》其八一詩的詩句。

而在當時,吳寬《嵇康集》鈔本是唯一錄有此詩的版本,該本當時藏于京師圖書館。

這說明,在魯迅從京師圖書館抄錄吳寬鈔本之前,劉師培肯定已經見過這個鈔本。最大的可能性是,劉氏在1909年7月随端方至京津任職至1911年孟春離開京師的那個時間段。

那期間,缪荃荪奉旨至北京籌辦京師圖書館,劉師培曾參與其事。京師圖書館的籌建地點在後海的廣化寺,缪荃荪當時就住在護國寺街,兩地相距不足一公裡。劉師培則在端方被免職後,寓居在白雲觀一段時間,并在那裡讀完了《道藏》,寫出了《讀道藏記》。

魯迅曾罵劉師培是“壞種”,但從舊學的角度來比較,他跟劉氏是差了若幹個級别的。

1986年12月,殷翔、郭全芝所著之《嵇康集注》由黃山書社出版。該本完全使用了魯迅的校本,并做了注解。該書P84收錄嵇康《四言詩十一首》其八一詩。作者的注解如下:“太清:太空,高空。”“‘神’下脫一字,依文意當為‘伴’、‘俦’等字。”“獨征:獨行。此句謂無人相伴而行。”

139-劉師培、魯迅,與《嵇康集》及其他-劉師培研究筆記(139)

嵇康集注本

《嵇康集注》對全句的了解,應該如下:沒有了神仙之侶,誰能與我相伴獨行。但此解存在問題——

一、既為“獨征”,何來‘伴’、‘俦’?既然是“獨征”,就不存在“與誰”的問題。正如蔡邕的《述行賦》所言:“翩翩獨征,無俦與兮。”

二、嵇康“神□不存,誰與獨征”句,應為《詩經·國風·唐風·葛生》中“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獨息、獨旦)”的化用。

高亨先生在《詩經今注》中,将此詩的句讀作“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獨息、獨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是根據《毛詩正義》鄭玄《箋》而做出的:“予,我;亡,無也。第1版P160)。高亨先生的句讀,言我所美之人無于此,謂其君子也。吾誰與居乎?獨處家耳。”

如此,嵇康此句也應句讀為“神□(伴?俦?-引者)不存,誰與?獨征。”這裡要說明一點,魯迅校本本來已經使用了句讀——“神□不存,誰與獨征?”這與《嵇康集注》的作者無關,他們隻是将“?”改成了“。”。

此外,我還有一個大膽,但可能有些矯情的推斷——

“誰與”不能解釋為“與誰”。

在古漢語中将“誰與”解釋為“與誰”很正常。如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但嵇康此句不應解釋為“與誰”。理由如下——

“誰”與“孰”通,“誰與”可作“孰與”。而“孰與”有另外一個解釋——“何如……”、“不如……”,與“孰若”同義。《荀子·天論第十七》:“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于物之是以生,孰與有物之是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風俗通義·過譽第四》:“此既無君,又複無臣。君臣俱喪,孰與偏有。”

“神□不存,誰與獨征”,可以解釋為:“神仙之侶已經不在,不如獨自遨遊于‘區外’。”這個‘區外’,指比“太清天”更加高遠幽玄的天際。“太清天”的解釋,詳見下文引用的劉師培詩箋注。

如此,《詩經》中《葛生》一詩中的“予美亡此,誰與獨處(獨息、獨旦)”也有了新解——我的愛侶亡于此地,我不如獨處(獨息、獨旦)。

當然,這個解釋純屬我的異想天開,做不得數。

此外,戴名揚先生《嵇康集校注》以吳鈔本原本為底本。吳鈔本并無句讀,是以戴先生出校:“案‘神’上或‘神’下當奪一字”。也就是說,其原文是“□神不存”或“神□不存”。而魯迅校本直接在“神”下加一“□”,意為“神”下“奪一字”。這與戴先生所作的校記相比,就顯得不夠嚴謹了。

下面将劉師培《大象篇》中“載魄晞朝霞,遊魂周六區”和“太清神獨征,神征形不俱”四句的詳細箋注附後。

我們可以通過劉氏對嵇康詩句的巧妙化用,看到其思路是如何開闊,其奇思妙想又是何等匪夷所思。

〔載魄晞朝霞,遊魂周六區〕魄,指必須依附于人的肉體而存在的精神。《太平禦覽》卷549《禮儀部二十八·複魂》:“《禮記外傳》曰:人之精氣曰魂,形體謂之魄。”載魄,“載營魄”的簡稱。《老子解》卷上《載營魄章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蘇轍注:“魄之是以異于魂者,魄為物,魂為神也。《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魄為物,故雜而止。魂為神,故一而變。謂之營魄,言其止也……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神常載魄矣。”《楚辭章句》卷5屈原《遠遊》:“載營魄而登霞兮,掩浮雲而上征。”王逸注:“抱我靈魄而上升也,霞謂朝霞,赤黃氣也。”《毛詩正義》卷5-1《國風·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晞,颠倒裳衣。”毛傳:“晞,明之始升。”孔穎達疏:“晞是日之光氣。”案:劉師培此處之“載魄”,與揚雄《法言》所述之“載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含義。《揚子法言》卷6《五百篇》:“月未望,則載魄于西。既望,則終魄于東。”李軌注:“載,始也。魄,光也。載魄于西者,光始出于西,而漸東滿。”司馬光注:“魄,當作朏,明也。明始于西,以漸變魄。”另請參見本詩之〔奄曶暌玄初〕條箋注。《周易正義》卷7《系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伯注:“精氣,煙煴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遊魂,言其遊散也。”六區,指上下東西南北。詳見《八篇》一詩〔窮六區〕條箋注。

〔鸾鳴謝啾啾〕鸾,即挂車輛上的銮鈴。《楚辭章句》卷1屈原《離騷經》:“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鸾之啾啾。”王逸注:“鸾,鸾鳥,以玉為之,着于衡和,着于轼。啾啾,鳴聲也。”《六臣註文選》卷32屈平(原)《離騷經》:“揚志(五臣無志字)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鸾之啾啾。”李周翰注:“鸾,車鈴也。啾啾,鈴佩之聲。”謝,避開,躲避。《宋書·王弘傳》:“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訴其本懷,避賢謝拙。”此句指,銮鈴鳴響,以提醒人們避讓車輛。

〔蝶化昭蘧蘧〕《莊子·齊物論第二》:“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古今韻會舉要》卷3《平聲上·六(魚獨用)》:“蘧,……蘧蘧,自得貌。《莊子》:蘧蘧然周也。注:有形貌。”昭,明顯。《爾雅注疏》卷2《釋诂下》:“顯、昭……見也。”郭璞注:“顯、昭,明見。”邢昺疏:“顯、昭,皆明見也。”

〔太清神獨征,神征形不俱〕《嵇康集》第一卷《四言詩十一首》其八:“抄抄翔鸾,舒翼太清。俯眺紫辰,仰看素庭。淩蹑玄虛,浮沉無形。将遊區外,嘯侶長鳴。神□不存,誰與獨征。”(魯迅校本,見1947年《魯迅三十年集》本P30)太清,道教語,指“三清天”之“太清天”,為太上老君所主宰之處。《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3:“三十五分,總炁上元。”成玄英注:“三十五分者,三十五天分界也。三界有二十八天,兼北鬥七星,星主一天,是為三十五天也。北鬥以陽明、陰精、丹元、北極此四星主種民四天,以玄冥、真人、天關此三星主最上三天,總為三十五天也。最上三天曰玉清、上清、太清天是也。”《三才定位圖》上篇:“《靈樞經》曰:玉京天之上有三清天。泰(即太-引者)清天,又謂之大赤天。《列子》亦曰:仰不見日月,俯不見河海。蓋此天也。上清天,又曰禹餘天,玉清天,又曰清微天,蓋九皇降氣,肇有陰陽,神通變化,物我受樂,即此天也。”《道法會元》卷2《太上三尊十方衆神玄中大法師》:“三尊即三清上帝,傳教之祖。由人道而升仙境者曰道德天尊,由仙道而升真境者曰靈寶天尊,由真道而升聖境者曰元始天尊。如泰(即太-引者)清道德天尊,即泰清天之主,故曰泰清仙境道德天尊,即是人道而生仙界者。上清、玉清皆然,境猶方之謂也。”案: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别稱。劉師培“太清神獨征”當為化用嵇康詩句,句中“神”,指前句中的“遊魂”;“形”,則指前句中的“載魄”。此二句指,脫離人肉體而存在的“魂”可以獨自遨遊“太清天”,而必須依附于人肉體而存在的“魄”,不能伴随“魂”一同遨遊。

康濤

2021年1月31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