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前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總管曆史長河,很多人可以運籌帷幄,也有人暴虎馮河,導緻他們的結局最終走向不同的命運。

起因

在經曆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清政府發現中國需要和西方國家對接,但是比較缺少這方面的人才。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第二次鴉片戰争

結果

在蒲安臣簽訂了《蒲安臣條約》以後,中國的學生可以前往美國學習,自此中國的留美運動開始了。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蒲安臣

始末

1. 奕䜣的先進思想

中國經曆了兩次鴉片戰争,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見識到英國先進的槍炮船艦,奕䜣意識到中國也應該做出改變了。

于是奕䜣開創了總理衙門,專門管理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對接工作。在第二次鴉片戰争結束之後,清朝和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如今時間已經到了,清朝應該再次修改日期,但是這個時候,奕䜣就發現了問題。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北京條約》

總理衙門雖然是進行中國和國外事務的部門,但是為了防止出現換約時發生沖突,最好還是請了解各個國家的人前去。

但是中國并沒有,總理衙門中并不清楚其他國家的行情,是以這個時候的奕䜣就上書,請求建立一個外交使團。

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以後,國外派來了外交使團,他們對于中國的行情可以說一清二楚,但是中國并沒有派遣使者,是以清朝對于外國并不清楚。

在簽訂條約的時候,難免會發生外國欺騙清朝的狀況,是以奕䜣覺得還應該建立一個外交使團。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總理衙門

2.清政府的天朝上國

雖然說清朝的人也知道應該如此,但是他們對于西方國家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好,現如今的人還保留着天朝上國的思想。

當外國使者前來的時候,他們入鄉随俗朝拜清朝皇帝,但是如果清朝的人前去其他國家,就會學習他們的禮法。

刨除他們不願意去朝拜外國人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根本無法和外國人交流,雖然說總理衙門也确定了有人學習英語,但是同樣都是學習英語的進士們,和正常學習東方傳統文明的進士們站在一起,難免低人一等。

原因就是他們學習蠻夷的語言,為此很多人也不願意前去處理政務。不過中國和各國之間的約定還要繼續,于是奕䜣隻能想起他的方法,既然中國人不願意前往外國,那麼就要找一個外國人。

這個外國人不僅熟悉語言,還了解外國的行情,不僅如此,外國人也熟悉外國的社交禮儀,不會在乎是否是低人一等的原因。

于是奕䜣思來想去,最終确定了蒲安臣,他是美國的駐華使者,就語言和外交能力而言,蒲安臣最合适。

而且奕䜣能夠選擇他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蒲安臣的能力,而是因為蒲安臣還曾經幫助清朝處理了很多國際争端,為此才赢的奕䜣的賞識。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奕䜣

3. 中國的轉變

想到這一層,于是奕䜣馬上找到了蒲安臣,詢問他是否願意。當時各個國家正好推出和平的政策,于是蒲安臣代表清朝向其他國家通路,外國使團共有三十多人,其中還有中國人。因為清朝擔心蒲安臣從中作梗,于是找人跟着監督,隻是說是學習。

蒲安臣第一站就是美國,蒲安臣在美國的名聲也很大,他曾經支援過林肯解放黑人奴隸,為此他的口碑在美國很好。

不久之後美國的總統約翰遜接見了蒲安臣,并且稱贊蒲安臣。而蒲安臣也趁着這個機會稱贊中國。

他表示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他的文明很快就能照耀西方國家。随後蒲安臣開始在美國演講,其中都是說明中國面臨的困難,讓美國人對待中國人的态度有了轉變。

而蒲安臣也很快和美國簽訂了《蒲安臣協定》,這可是一個具有公平性的條約,在這份合約中,美國不參與中國的内政,雙方分别派遣學生學習,交流文化。

蒲安臣的做法也受到清朝政府的認可,在通路美國之後,蒲安臣一行人又來到歐洲,而蒲安臣通過自己外交的才能,讓歐洲國家不在幹涉中國的内政。

隻可惜等到蒲安臣來到俄國的時候,一就能夠身患重病,又長途跋涉,導緻蒲安臣并沒有休息好,最後在俄國的彼得堡病逝。

而清朝官員結接過蒲安臣的人物,繼續通路後回到中國。

清史:蒲安臣使團——中國近代的首個外交使團

▲《蒲安臣協定》

小結

中國近代首個外交使就是蒲安臣,他代表清朝前去西方國家通路,為此讓清朝和平地渡過了一段時間,也讓中國人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參考資料】

1.《中國近代史》

2.《19世界的中國欽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