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千年以來,一直就有一個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一日三餐”……這些都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形容。對于飲食,中國人是非常重視的,不僅要吃好,還要吃飽,也要色香味俱全,同時更要有滋有味。

然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非常獨特的,比較精辟的如:“早飯要吃飽,午飯要吃好,晚飯要吃少”,短短幾句,就直接反應出中國人的整體飲食習慣。
那麼,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飲食又是怎麼樣的呢?
皇帝身為一朝天子,擔負着讓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使命,他不僅要每天按時吃飯,還要吃好喝好,隻有這樣,皇帝才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朝政、管理國家。不過,皇帝的飲食肯定比普通的老百姓要好得多,即使大家沒有見過真正的皇帝食譜,但從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那一道道菜,花樣百出,甚至,有一些菜簡直連名字都沒聽說過。
尤其是清朝的滿漢全席,數百道美食真的讓人垂涎三尺。但是,皇帝吃飯卻不稱作吃飯,而稱作“傳膳”、“進膳”、“用膳”,并且,皇帝吃飯的時間也不固定,這要根據皇帝具體的活動時間來定。皇帝一般每天都會吃兩頓飯,早飯是上午六點到七點左右,午飯是下午一點到兩點左右,到晚上的時候,一般都不吃主食,會在下午六點的時候吃點點心。
皇帝吃飯的時候,太監都會在預定的地方擺好餐桌,當飯菜從禦膳房端過來的時候,太監們會迅速按照規矩将飯菜擺放好,這期間,不能有任何的差錯。平常的時候,皇帝都是一個人用餐,除非有特殊的情況,皇上則會允許某人和自己一起用餐。
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每天消耗的食材,相當于:18斤肉加6升米。然而,當時的市斤與現在斤兩有很大的差別,那時候的18斤肉相當于現在的21斤,六升米則将近10斤。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的食材,康熙一天吃得完嗎?難道康熙皇帝的飯量有這麼大?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這麼多的食材并非全是禦膳房消耗掉的,更不是康熙一個人消耗掉的。禦膳房每天隻為康熙準備兩頓主食,這是沒有任何變化的,而且,是定點、定時的供應。可是,康熙不一定吃呀。
據記載,康熙不喜歡吃禦膳房為自己準備的飯菜,他更喜歡在皇後的“内膳房”、嫔妃的“飯房”和上書房的“小夥房”中用餐。
那麼,禦膳房為康熙做好的這些飯菜,康熙不吃的話,難道要倒掉嗎?
當然不會了,康熙自己不吃,但是,他會賞給某個嫔妃、某個親王、某個大臣、某個翰林學士,或者賞給侍衛房裡的侍衛,甚至,賞給某個太監總管。将自己不愛吃的、吃不完的、以及吃剩下的飯菜賞給下人,這是清朝統治者的恩典和習慣,從康熙到慈禧一脈相承,無一例外。
在清朝的統治者中,康熙是比較節儉的,康熙四十六年的時候,禦膳房就向内務府報過一次總賬。康熙一年的飲食花銷折成白銀是3781兩,太後的“外膳房”、皇後的“内膳房”、各宮的“飯房”、各低級嫔妃的“塔塔”等,開銷加起來則是97441兩,将近10萬兩。
也就是說,康熙的禦膳房一年花掉了幾千兩,而後宮嫔妃的小食堂則花掉了将近十萬兩。但是,乾隆作為康熙的孫子,卻沒有學會康熙的節儉,而學會了奢侈。據史料記載,在乾隆晚年的時候,一年在禦膳房的飲食花銷,就達到了兩萬多兩銀子。
根據馬戛爾尼訪華時的感受,他披露的資料則是:乾隆時期,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每家年收入是32兩銀子,支出是35兩銀子。也就是說,一個普通人,一年的開銷是8兩銀子,是以,乾隆皇帝一年的餐飲費,就足夠2500貧苦老百姓生活一年。
乾隆皇帝在禦膳房一年的花銷如此之大,其實,并不是因為乾隆吃得多,而是他吃得貴。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他想吃餡餅果子,就吩咐禦膳房做一盤,結果,禦膳房一預算,需要五十兩銀子,但是,嘉靖皇帝卻笑着說:隻需要五錢,就可以在東華門口買一大盒。
市面上五錢銀子就能買一大盒的餡餅果子,禦膳房卻把預算開到了五十多兩銀子,真的是匪夷所思。在乾隆年間也出現過這樣一件事,話說,乾隆每天都要吃三個煮雞蛋,禦膳房則把預算開到了三十兩銀子,乾隆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是雞蛋漲價了。
後來,有一天,軍機大臣汪由敦進宮面聖,乾隆問他每天都吃些什麼,汪由敦說道:“我家裡很窮,早上起來就吃四個雞蛋”,乾隆一聽,驚訝地說:“雞蛋一個要十兩銀子,四個就要四十兩,我都不敢吃那麼多,你家裡那麼窮,你還敢吃那麼多。”
汪由敦看了看周圍,一旁的太監正在虎視眈眈地看着自己,他知道自己如果說錯話,就會影響太監和禦膳房的人發财,也會連累到自己。于是,汪由敦趕緊解釋道:“皇上,您吃的是好雞蛋,一個即使是十兩也不貴,而我吃的則是臭雞蛋,三文錢就可以買到一個。”
由此可見,不是皇帝吃的東西貴,而是人心不足呀。
清朝皇宮如此鋪張浪費,但是,卻還要在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六,從太後到皇帝、再到皇後和各宮嫔妃、包括未出閣的格格和阿哥,都不能吃肉。這一天,他們隻能用生菜葉子裹着白飯團當主食,好好紀念老祖宗建立清朝的艱苦曆程......這樣的節日,簡直就是一種諷刺。
參考資料:
【《清聖祖實錄》、《國朝宮史·卷十一·宮殿一·外朝》、《大清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