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這句話作為孫子兵法開篇的第一句,強調了軍隊在國家中的重要性。作為曆史上傳統的陸權國家,中國的封建政府向來注重陸軍的建設與發展,在璀璨的曆史中,各種先進的軍事思想以及新式戰法層出不窮,陸軍也經曆了由弱小到強大再到大集團作戰,形成了以騎射為本的發展戰略。

▲八旗兵
但是在清朝末期,這一傳統的陸軍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戰,中國的冷兵器面對西方發達的熱兵器以及堅船利炮毫無還手之力,隻能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在帝國主義侵略步步加深的情況下,中國的有識之士被迫從重視技術到重視制度的變革,在進行思想上的變革,中國的軍事思想與西方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時局圖
本文将從陸軍變革的角度,淺析晚清陸軍在近代化過程中的特點,并帶來自己的總結與反思。
一、陸軍近代化過程中的被動性
中國晚清陸軍的變革,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狀緊密相關,其變革不是自覺地主動地進行的,而是在對内對外戰争特别是反侵略戰争的刺激下被動地逐漸地進行的。西方學者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正好适用于晚清陸軍變革,他認為:
中國的傳統秩序一直是相對穩定的,但是西方的強大沖擊無可避免的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和政治,給中國注入了引起現代化并導緻永久性變化的力量。面對這一沖擊,中國做出的反應是在逐漸引進“永久性變化”要素的同時,背棄傳統的“周期性”變化模式,走上現代化道路。
這一論斷反映在中國軍事變革上,就更具曆史的縱向度以及整體感。腐朽沒落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抵擋不住太平軍的淩厲攻勢,才在倉促之間組建湘軍,湘軍勢力坐大之後成尾大不掉之勢,随後又組建淮軍,地方軍隊的組建開啟了軍隊變革的先河。
▲地方軍隊—湘軍
當包括京師八旗在内的清軍被英法聯軍打得潰不成軍,地方兵力強過中央,形成了強枝弱幹的局面以後,清廷才決定開展整軍練兵活動,在京師八旗兵、由綠營兵組建的練軍和由勇營改稱的防軍中,裝備洋槍洋炮,進行西式訓練,實行部分的近代化。
清軍在經曆中日甲午戰争中的慘敗後,才如夢初醒,意識到隻引進洋槍洋炮和進行西式操練,而軍隊的編制體制、官兵的素質等不進行棄舊圖新的變革,還是不能達到強兵禦侮的目的。于是,決定全面變革舊軍制,仿照西法,編練新式陸軍,終于實作了全面近代化。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由于整個中國的近代化,是在殖民主義沖擊和國際環境的影響下被動地發生的社會轉型。這種缺乏自我調整動力的被動的社會轉型,決定了作為國家機器的軍隊,也隻能在戰争特别是在反侵略戰争的刺激下被動地逐漸地走向近代化。
▲甲午大海戰
二、封建社會的阻力與變革的動力交織影響
受到晚清政府的妥協性以及愚昧的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晚清陸軍在向近代化轉變的過程中,自然受到不少的阻力。但是,在巨大的民族危機下,不進行變革,軍不強則國不安,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之下,晚清陸軍的變革同樣具有動力,兩種沖突的交織形成了陸軍變革過程中的特色。
▲晚清軍事改革訓練
(1)清政府财政條件不斷惡化,但強軍仍是有識之士的共識
在軍隊組建的過程中,需要招募士兵,發放糧饷以及保障後勤供應,這一切歸根到底隻有一個字:“錢”。據有關文獻記載,袁世凱計劃增募士兵3萬名,并添購所需軍火,奏請撥銀約600萬兩。據此估算,組建一個鎮的常備陸軍,至少需要銀200萬兩,而全國組建36鎮陸軍,則至少需要銀7200萬兩。如此浩大的軍費開支,對于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來說确實難以承擔。經濟落後,财政拮據,實為36鎮陸軍編練計劃無法完成的主要原因。
▲北洋新軍
但是,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全國上下,各省督撫乃至清廷中央依然将整軍經武作為“憲政改革”的重中之重。1903年,清政府成立練兵處,加強對與編練新軍的上司,次年九月,練兵處參照西制,制定了《陸軍營制饷章》。在地方上,張之洞以全省之力,興辦自強軍,軍隊采用西式操法,将多兵種編練成軍。晚清後期編練建立陸軍,雖然受到層層阻力,但是依然執行了下來,成為陸軍完全擺脫傳統營制,全面實作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清政府陸軍部舊址
(2)落後的工業體系和科技實力制約了陸軍的近代化速度
清代後期,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代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科學技術相當落後。洋務派雖然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但大多規模較小,裝置簡陋原材料匮乏,技術力量薄弱。因而在軍火的生産方面,不僅數量有限,品質也趕不上西方先進國家的水準,滿足不了部隊的需要。是以仍須從外國進口大量新式槍炮彈藥,使得白銀外流,又受到洋人挾制。
(3)培養新式人才,但軍隊人才仍捉襟見肘
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洋務派首領們雖然本着“整軍禦侮,将才為先”的指導思想重視近代軍事教育,先後開辦了多所軍事學堂,并派遣軍事留學生赴歐洲、日本深造,培養軍事人才。但同樣由于封建社會的強大阻力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開辦軍校和派遣軍事留學生的數量有限,雖然軍校畢業生和留士官生在新軍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但仍有一批出身行伍、缺乏近代軍事素養的舊軍官充任要職,不适應練兵作戰的要求。
▲北洋武備學堂
三、受到思想層面的限制和束縛
晚清社會,清政府雖然不斷受到來自西方的工業文明的沖擊,但仍堅持儒家傳統的道統思想,奉行“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封建頑固的理論,反映在軍隊變革上,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清政府在練軍中堅持傳統思想,不僅僅對軍隊起到了控制的作用,更是拖累了其近代化的程序。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的影響
無庸諱言,洋務派奉行的“中體西用”指導思想,對于減輕部隊引進洋槍洋炮,進行西式操練的阻力,是起了積極促進作用的。然而,洋務派首領們認為包括軍隊編制體制在内的“中體”是無須和不能改變的。誠如李鴻章所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李鴻章
是以,當部分綠營改編新成軍時,又回頭采用源自戚繼光的戚家軍的湘軍營制。另外,淮軍和部分湘軍,已擁有步兵、騎兵、炮兵和類似工程兵的長夫,可就是不向合成軍體制轉變,長期拘泥于單一營制。直到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清政府才認識到必須改變舊的編制體制,可是在這期間已喪失了二三十年的寶貴時間,與幾乎同時起步進行近代化建設的日本陸軍相比,落後了一大截。
(2)受封建帝王思想的深刻影響
在中國,封建帝王思想的流毒極深,觊觎皇帝寶座的不乏其人,在晚清,袁世凱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編練建立陸軍和北洋常備陸軍時,始終把封建宗法思想作為建軍治軍之本。他還拉幫結派,培植私黨,制造對他的個人崇拜,進而使北洋陸軍帶有濃厚的封建私屬性,最終變成袁世凱反對民主共和、複辟帝制的工具。
▲袁世凱
南方的新軍,由于接納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學生充當軍官和士兵,通過他們的宣傳教育,使軍隊具有一定的資産階級特性,充當了埋葬清王朝的先鋒,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統率這些軍隊的将領,有相當一部分擺脫不掉封建帝王思想的浸染和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後來蛻變成地方軍閥,把軍隊拖向連年混戰的深淵,使近代化的武裝力量蒙上了一層陰影,迷失了方向,斷送了前途。
▲南方新軍
反思
晚清陸軍的近代化,在本質上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影響,因而具有曲折性、艱巨性與複雜性的特點。面對敵人自海上來的危機,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中國軍隊的孱弱戰鬥力,迫切需要變革。但是這些人在軍隊變革的過程中,依然堅持用傳統的忠君愛國思想來進行精神控制,使得軍隊的近代化明顯的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而使其維護成為封建統治的有力武器。最終,對于軍隊的不徹底的變革形成了一脈相承的特色,人人都将軍隊看成自己的槍杆子而不是國家的護衛者,導緻了軍閥混戰的格局。
反觀同樣面對西方侵略的日本,其國土、人口、财力皆不能與大清對抗,但是在國家的統一行動下,軍隊是國家的軍隊而不是個人的軍隊。清廷在軍制方面編練新軍并沒有錯,關鍵是缺乏對于軍隊的制約以及限制能力,使其成為了一種按照自身邏輯發展而不受限制的力量,最終成為了清政府的掘墓者。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曾文正公全集》
《李鴻章全集》
《清實錄》
《皇朝政典類纂》
《籌辦夷務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