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句话作为孙子兵法开篇的第一句,强调了军队在国家中的重要性。作为历史上传统的陆权国家,中国的封建政府向来注重陆军的建设与发展,在璀璨的历史中,各种先进的军事思想以及新式战法层出不穷,陆军也经历了由弱小到强大再到大集团作战,形成了以骑射为本的发展战略。

▲八旗兵
但是在清朝末期,这一传统的陆军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战,中国的冷兵器面对西方发达的热兵器以及坚船利炮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帝国主义侵略步步加深的情况下,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迫从重视技术到重视制度的变革,在进行思想上的变革,中国的军事思想与西方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时局图
本文将从陆军变革的角度,浅析晚清陆军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特点,并带来自己的总结与反思。
一、陆军近代化过程中的被动性
中国晚清陆军的变革,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紧密相关,其变革不是自觉地主动地进行的,而是在对内对外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的刺激下被动地逐步地进行的。西方学者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正好适用于晚清陆军变革,他认为:
中国的传统秩序一直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西方的强大冲击无可避免的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给中国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做出的反应是在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这一论断反映在中国军事变革上,就更具历史的纵向度以及整体感。腐朽没落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抵挡不住太平军的凌厉攻势,才在仓促之间组建湘军,湘军势力坐大之后成尾大不掉之势,随后又组建淮军,地方军队的组建开启了军队变革的先河。
▲地方军队—湘军
当包括京师八旗在内的清军被英法联军打得溃不成军,地方兵力强过中央,形成了强枝弱干的局面以后,清廷才决定开展整军练兵活动,在京师八旗兵、由绿营兵组建的练军和由勇营改称的防军中,装备洋枪洋炮,进行西式训练,实行部分的近代化。
清军在经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后,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只引进洋枪洋炮和进行西式操练,而军队的编制体制、官兵的素质等不进行弃旧图新的变革,还是不能达到强兵御侮的目的。于是,决定全面变革旧军制,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终于实现了全面近代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整个中国的近代化,是在殖民主义冲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下被动地发生的社会转型。这种缺乏自我调整动力的被动的社会转型,决定了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只能在战争特别是在反侵略战争的刺激下被动地逐步地走向近代化。
▲甲午大海战
二、封建社会的阻力与变革的动力交织影响
受到晚清政府的妥协性以及愚昧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晚清陆军在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自然受到不少的阻力。但是,在巨大的民族危机下,不进行变革,军不强则国不安,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之下,晚清陆军的变革同样具有动力,两种矛盾的交织形成了陆军变革过程中的特色。
▲晚清军事改革训练
(1)清政府财政条件不断恶化,但强军仍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军队组建的过程中,需要招募士兵,发放粮饷以及保障后勤供应,这一切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钱”。据有关文献记载,袁世凯计划增募士兵3万名,并添购所需军火,奏请拨银约600万两。据此估算,组建一个镇的常备陆军,至少需要银200万两,而全国组建36镇陆军,则至少需要银7200万两。如此浩大的军费开支,对于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确实难以承担。经济落后,财政拮据,实为36镇陆军编练计划无法完成的主要原因。
▲北洋新军
但是,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全国上下,各省督抚乃至清廷中央依然将整军经武作为“宪政改革”的重中之重。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加强对与编练新军的领导,次年九月,练兵处参照西制,制定了《陆军营制饷章》。在地方上,张之洞以全省之力,兴办自强军,军队采用西式操法,将多兵种编练成军。晚清后期编练新建陆军,虽然受到层层阻力,但是依然执行了下来,成为陆军完全摆脱传统营制,全面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清政府陆军部旧址
(2)落后的工业体系和科技实力制约了陆军的近代化速度
清代后期,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科学技术相当落后。洋务派虽然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但大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匮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在军火的生产方面,不仅数量有限,质量也赶不上西方先进国家的水平,满足不了部队的需要。因此仍须从外国进口大量新式枪炮弹药,使得白银外流,又受到洋人挟制。
(3)培养新式人才,但军队人才仍捉襟见肘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首领们虽然本着“整军御侮,将才为先”的指导思想重视近代军事教育,先后开办了多所军事学堂,并派遣军事留学生赴欧洲、日本深造,培养军事人才。但同样由于封建社会的强大阻力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开办军校和派遣军事留学生的数量有限,虽然军校毕业生和留士官生在新军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仍有一批出身行伍、缺乏近代军事素养的旧军官充任要职,不适应练兵作战的要求。
▲北洋武备学堂
三、受到思想层面的限制和束缚
晚清社会,清政府虽然不断受到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但仍坚持儒家传统的道统思想,奉行“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封建顽固的理论,反映在军队变革上,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清政府在练军中坚持传统思想,不仅仅对军队起到了控制的作用,更是拖累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影响
无庸讳言,洋务派奉行的“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对于减轻部队引进洋枪洋炮,进行西式操练的阻力,是起了积极促进作用的。然而,洋务派首领们认为包括军队编制体制在内的“中体”是无须和不能改变的。诚如李鸿章所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
所以,当部分绿营改编新成军时,又回头采用源自戚继光的戚家军的湘军营制。另外,淮军和部分湘军,已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和类似工程兵的长夫,可就是不向合成军体制转变,长期拘泥于单一营制。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才认识到必须改变旧的编制体制,可是在这期间已丧失了二三十年的宝贵时间,与几乎同时起步进行近代化建设的日本陆军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2)受封建帝王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封建帝王思想的流毒极深,觊觎皇帝宝座的不乏其人,在晚清,袁世凯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编练新建陆军和北洋常备陆军时,始终把封建宗法思想作为建军治军之本。他还拉帮结派,培植私党,制造对他的个人崇拜,从而使北洋陆军带有浓厚的封建私属性,最终变成袁世凯反对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工具。
▲袁世凯
南方的新军,由于接纳了一批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学生充当军官和士兵,通过他们的宣传教育,使军队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特性,充当了埋葬清王朝的先锋,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然而,统率这些军队的将领,有相当一部分摆脱不掉封建帝王思想的浸染和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后来蜕变成地方军阀,把军队拖向连年混战的深渊,使近代化的武装力量蒙上了一层阴影,迷失了方向,断送了前途。
▲南方新军
反思
晚清陆军的近代化,在本质上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因而具有曲折性、艰巨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面对敌人自海上来的危机,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孱弱战斗力,迫切需要变革。但是这些人在军队变革的过程中,依然坚持用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来进行精神控制,使得军队的近代化明显的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而使其维护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最终,对于军队的不彻底的变革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特色,人人都将军队看成自己的枪杆子而不是国家的护卫者,导致了军阀混战的格局。
反观同样面对西方侵略的日本,其国土、人口、财力皆不能与大清对抗,但是在国家的统一行动下,军队是国家的军队而不是个人的军队。清廷在军制方面编练新军并没有错,关键是缺乏对于军队的制约以及限制能力,使其成为了一种按照自身逻辑发展而不受限制的力量,最终成为了清政府的掘墓者。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全集》
《清实录》
《皇朝政典类纂》
《筹办夷务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