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处心积虑地吞并了琉球,竟然会主动说要归还琉球?这明摆着是痴人说梦呀!
当然,琉球之于清朝,也谈不上“归还”二字,因为琉球和朝鲜、越南一样,只是清朝的藩属国,并不在清朝的版图之内。
琉球原本只有清朝一个宗主国,但是1872年琉球派人出使日本之际,日本却突然强行册封琉球为自己的藩属国,这是日本为吞并琉球所走出的第一步。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为台湾居民所杀为由,突然出兵台湾,清朝方面没有否认日本为琉球出头的说法,这等于是间接地承认了日本实际控制或者统治了琉球,也给了日本日后强行吞并琉球一个“合乎情理”的说辞。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将琉球废藩设县,即为今日之冲绳县。
对于日本吞并琉球一事,李鸿章是何态度呢?
1878年5月,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致函李鸿章,极力主张清政府介入和阻止日本吞并琉球之事,只是李鸿章对此却颇为消极。
李鸿章的态度是,琉球不过是孤悬海上的弹丸之地,离咱们这么远,可是却离日本这么近,你们看呀,咱们想救琉球是不是很难?再说了,小小一个琉球,它能给咱们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也没必要为了一个小小的琉球去和日本打,咱们当然不是怕和日本打,可到底没必要呀!
更让人唏嘘的是,李鸿章还说了句:“或不妨相机妥为开导。”
他所谓的“开导”,究竟是开导琉球接受被日本吞并的事实,还是开导日本主动放弃吞并琉球?对于这一点,恐怕也只有李鸿章自己心知肚明了。
所以,李鸿章的态度无异于是在放弃琉球,他的态度自然也代表了清政府和当时多数官员的态度。
不过,既然李鸿章和清政府已经基本放弃了琉球,后来又为什么会传出所谓的“日本归还琉球给清朝”的说法呢?
实际上,这件事是一个巧合。
1879年5月,从美国总统宝座上退下来后开始环游世界的格兰特恰好来到了中国,准备游玩过中国之后再去日本。
李鸿章听说了此事之后,瞬间想到了让格兰特出面调解中、日对于日本吞并琉球所引发的“纠纷”,格兰特当时也不甘心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这么结束,所以听了李鸿章的请求之后,想了想便答应了,如果格兰特能够成功调解此事,必然能够成为他将来再一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政治资本。
但是,格兰特到了日本之后,却没有想出能够妥善调解这场“纠纷”的方法,所以只能说一说场面话。
虽然格兰特已经退下来了,可在美国政坛多少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日本人也不好直接驳了他的面子,最终在格兰特的介入下,日本方面于1880年3月向清朝方面提出了一个“分岛改约”的方案。
所谓“分岛改约”,即中、日一起瓜分琉球,将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划给清朝,余下的归日本。
所以,从来没有所谓的“日本归还琉球给清朝”一事,日本之所以让步性地提出所谓的“分岛改约”,只不过是想借机让清朝和国际承认日本吞并琉球的既定事实。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会“拒绝”日本方面提出的“分岛改约”方案?
日本虽然让步性地提出了“分岛改约”,但是他们又挖了一个坑让清朝跳:我们可以将宫古岛和八重山岛划给你们,但是,咱们给修改修改中日通商条约,让我们也拥有利益均沾的权力,也能够和洋人一样在中国内地自由通商贸易。
实际上,李鸿章和清政府原打算拿到宫古岛和八重山岛之后还给琉球,让琉球在这两个到复国,但是琉球方面却不同意,所以清朝只好继续和日本谈。
后来,驻日公使何如璋想到了格兰特曾经提出的“三分琉球”方案,于是将此方案告知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一看,这方案还不错呀!所以,总理衙门便向日本“三分琉球”的方案——北部归日本,中部归琉球,南部归清朝。
日本一看,当然不乐意了,“三分琉球”的话,日本能拿到的好处少了,岂会同意?
别说日本不同意了,实际上李鸿章也不同意,在李鸿章眼里,琉球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不愿意要。
如此一来,中、日双方只能继续谈。
这时候,又恰好碰上了沙俄在伊犁找茬,伊犁是自己的地盘,又和中原在陆地上相连,所以李鸿章认为处理好和沙俄的“纠纷”更重要,所以他顺势提出了“延宕”的策略。
所谓“延宕”,说白了就是拖!所以,李鸿章从没“拒绝”过所谓的“分岛改约”或者“三分琉球”的方案,他只是想用拖延的策略去解决琉球事务。
李鸿章的想法是:“矣俄事既结,再理球事,则力专而势自张。”
他想的可真美,想解决了和沙俄的矛盾之后,再集中精力处理琉球的事。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拖,反而失去了解决琉球之事的最好时机。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国力愈加衰微,局势已经朝着李鸿章和清政府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清朝越来越弱,日本却越来越强,清朝更不敢要求日本同意所谓的“三分琉球”方案了,即便清政府提出来了,日本也会充耳不闻。
最终,日本吞并琉球一事因为李鸿章的“延宕”而成了不可扭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