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6年,在趙國國都邯鄲城之中,平日裡喧嚣的街市空無一人,就算是偶爾有幾個人走在街頭之上,也是行色匆匆。在邯鄲城正中央,高大巍峨的趙王宮之中,一個稚氣未脫的少年穿着象征着君王的服飾,坐在大殿之上,殿下群臣鴉雀無聲,隻要仔細一看,不難看出這位少年與他的臣子們都面帶驚恐之色。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不久前,魏惠王聯合秦、齊、楚、燕四國,出動精兵,打着“會葬”趙國先君的旗号,氣勢洶洶地向趙國進發。
那麼,這位趙國先君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能享受到五國出兵“會葬”的待遇呢?

這位趙國先君便就是那位趙肅侯趙語,也就是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過的那位像極了“平頭哥”的趙國君王。
趙肅侯趙語于公元前350年從父親趙成侯的手中接過了趙國大權,在他即位之後,正處于三晉聯盟瓦解,秦、齊、楚三國對此前三晉的壓制進行反攻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當中,天下烽煙四起,戰火紛飛,三晉之間又有如同魏惠王這種“攪屎棍”的存在,外部還有秦、齊、楚三國的威脅。趙肅侯面對這種情形,采取的做法,像極了那位著名天使投資人雷軍雷老闆的名言——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在趙肅侯的一生當中,他多次組織合縱聯盟,攻打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使得魏國霸業受到極大的削弱,而後魏國在秦、齊、楚等國的打擊下,霸業轟然垮台,趙肅侯又帶領着趙國與秦、楚、齊等國連年惡戰,且不落下風。
試想,這樣一位“生死看淡,不服就幹”的“大佬”,是不是很遭人記恨呢?再加上,趙肅侯去世的時候,太子趙雍雖然後來成為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但是此時的他不過隻有十四歲,根本沒有能力掌控整個趙國。
如此一來,這就有了五國出兵“會葬”趙肅侯的那一幕的出現。
都說到這份上了,不會還有兄弟覺得“五國會葬”是各國對于趙肅侯的肯定,是趙國的殊榮,五國出兵“會葬”,是想去趙國多吃幾碗飯,湊個熱鬧吧?
這明顯是趙國立國以來遭遇的最大危機之一!
那麼,趙武靈王君臣是如何化解這場危機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一位趙國賢臣——肥義。
肥義,趙國人士,早年受趙肅侯賞識,得以出任要職,一度被趙肅侯奉為“貴臣”。他曾輔佐趙肅侯進行争霸戰争,而後又兩度輔佐少主。
在趙肅侯去世後,肥義成為了趙肅侯的托孤大臣,先是輔佐趙武靈王,教導趙武靈王成為了一位傑出的君王,而後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進入瓶頸之時,力勸趙武靈王深入改革,這才有了後來強盛的趙國。
趙武靈王壯年禅讓之後,又奉命輔佐年幼的趙惠文王趙何,悉心教導趙惠文王,卻在“沙丘宮變”之中,因保護趙惠文王而被殺。
趙國的這場危機得以化解,也要歸功于肥義。
得知“五國會葬”的消息後,趙國君臣手足無措,在這種情況下,肥義站了出來,提出趙國應當抱着魚死網破的态度,強硬的應對此事。在肥義的協助下,趙武靈王先是集結了國内大軍,命邊境守将加強戒備,随時做好開展的準備。随後,趙武靈王又在肥義的建議之下,派遣使臣攜帶重金賄賂越王以及樓煩王,使得越國出兵攻打楚國,樓煩出兵攻打參與“會葬”的燕國以及在一旁虎視眈眈的中山國。
在這種情況下,楚軍和燕軍被迫回師,趙武靈王接着又聯合了南韓和宋國,三國形成品字結構,使得秦、魏、齊三國腹背受敵,無奈之下,隻能打消占趙國便宜,甚至是滅亡趙國的念頭。
而後,趙武靈王指令邊境守将,隻能将各國使臣進入趙國,大軍一概隻能停留在國境之外,各國使臣見到趙國早已做好戰争準備,主力大軍也在邯鄲集結,便在參與了趙肅侯葬禮後,匆匆離去,趙國危機得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