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1894年甲午海戰,常常被認為是清朝同日本的戰争,卻忽略了戰争的主角-北韓。同屬于東亞的北韓,其位置處在清朝、俄國、日本之間,也是被西方列強稱為:最後一塊沒有開放的神秘之地。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日本的崛起,北韓成為清廷與日本之間最大的角力場。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滿族建立清朝之後,統一了中原,繼承了明朝的“宗藩體制”,這種間接、松散的關系,形同虛設,實際上得不償失的。宗藩體制下,作為宗主國有義務保護各個屬國,也有權力幹預各屬國的内政外交。而作為屬國,隻需要向宗主國請封,朝貢,但是依然保持着行政上的獨立。在成為清朝屬國之後,不必擔心宗主國以外的國家入侵,還可以抵禦清朝的侵略,這樣就節省了龐大的軍費開支,是以在宗主國保護下,收益要遠大于損失。

宗藩體制下,清朝除了獲得虛名之外,其實獲得不了任何物質上的好處,更多是對自我“天朝大國”虛榮的滿足感。明朝時期,豐臣秀吉率領20萬日軍征讨北韓,萬曆皇帝七年的戰争,損耗百萬金币。明朝時期,朝廷本要求北韓三年上供一次,而北韓卻堅持一年四次朝貢,這些朝貢使團往往攜帶大量商人,隻是為了尋求豐厚的“賞賜”。

滿清之後,北韓一度認為清廷為夷狄,而不向他們稱臣,而且還要為明朝複仇,可是在強大的清軍面前不堪一擊。進入19世紀之後,清朝開始走向衰落,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外交上,都已經無力對抗西方列強,原本松散的藩屬國關系更是脆弱不堪。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1883年,清朝與法國為了藩屬越南而戰,中法戰争結束之後,清廷承認了法國與越南的所有條約,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權。同一年,英國效仿法國入侵緬甸,又迫使清廷放棄緬甸的宗主權,對于日漸衰弱的清廷來還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北韓的地理位置對于滿清來說非常重要,北韓不但臨近京城,而且還與滿族的發源地東三省一步之遙。

清廷感受到日本的威脅,要從日本吞并琉球開始的,17世紀之後,琉球一直腳踏兩隻船,對清朝和日本同時朝貢。然而随着明治維新的開展,日本國力日漸強盛,1875年強行把琉球并入自己的領土。

1876年2月26日,北韓同日本簽訂了《江華條約》,雙方互派使節,同時還向日本開放了三個通商口岸。《江華條約》第一條就寫明,北韓是獨立的國家,和日本擁有平等地位,也就是說否認了清朝的藩屬關系。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江華條約》簽訂之後,日本勢力便進入北韓,根據宗澤亞所著《清日戰争》記載,在1886年,清朝和日本對北韓貿易額比例是83∶17,到了1892年,這一數字已變成55∶45,日本對北韓貿易額的增加,也導緻他們不能忍受清朝在北韓獨享的權力。

北韓的混亂局勢

北韓王朝自正祖李算死後,由于沒有兒子,讓年幼的李熙繼位,此時李熙隻有12歲,于是讓李熙父親李昰應攝政。1873年大院君李昰應辭去攝政職務,将政權移交給年滿21歲的高宗李熙。但是李熙天性懦弱,繼位以後,實際的掌控權由寵妃闵氏所把控。由此北韓朝政形成了闵妃勢力,與大院君李昰應勢力的角逐的局面,雙方形同水火。

在北韓内部,闵妃集團推行“開化自強”,效仿當時的清朝進行洋務運動,設立總理衙門,并且派使團赴日本和清朝學習。并在1881年建立了新式軍隊,由自己的侄子闵泳翊掌管,并且雇傭日本軍事顧問訓練新軍。

但是改革過程中,新式軍隊待遇要高于舊軍人,引起了舊軍人的反對,他們推舉大院君李昰應複出執政。但是政變被闵妃提前得知,30多名首要分子被闵妃誅殺,大院君的勢力遭到清洗。

1882年北韓大旱爆發了“壬午兵變”,大院君利用局勢,把起義軍的矛頭引向了闵妃,群眾沖進皇宮,闵妃喬裝成宮女逃脫。同時這些民變的北韓百姓沖進了日本的公使館,并且一把火把它給燒了。

高宗李熙不得不把自己的父親大院君召入宮中,讓他主持國政,收拾殘局。大院君上台之後,全力打擊闵妃集團執政時的一切措施,恢複鎖國政策。此時闵妃集團向清廷求救,請求出兵北韓。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随後淮軍将領吳長慶率領清軍進入漢城,“壬午兵變”被清廷平定,大院君李昰應倒台,而且大院君被清軍誘捕,押解回了天津,直至1885年,才将大院君釋放回北韓。另外日本借保護僑民為由,派遣了1000名警衛駐紮在北韓。随後清兵又征調了3000士兵趕赴北韓,向日軍施壓,于是在漢城形成了清日對峙的局面。

北韓太上皇袁世凱

在派往北韓的清軍中,有日後“北韓太上皇”之稱的袁世凱,鄉試不中的袁世凱投奔了當時淮軍将軍吳長慶,随淮軍一起來到了北韓。在平定“壬午兵變”過程中,正是袁世凱協助吳長慶誘捕了大院君。事件平息之後,吳長慶特别表揚袁世凱“治軍嚴肅,排程有方,争先攻剿,尤為奮勇”。

23歲的袁世凱以清廷幫辦的身份駐紮北韓,并協助北韓訓練新軍。“壬午兵變”之後,北韓王室對清廷的向心力大大增強。此時改革派金玉均,在日本拜維新派思想家福澤谕吉為師,一心想在北韓發動一次明治維新式的改革,而金玉均對清廷幹涉内政的行為極其不滿,産生了強烈的反清情緒。

金玉均主張聯合日本,内行改革,排擠清朝,脫離藩屬,實作北韓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這群“開化黨”密謀決定采用軍事手段推翻舊派政權,而此時中法戰争爆發,駐紮在北韓的3000名軍人,一半調往越南前線,金玉均認為時機已到。

金玉均發動政變,将李熙遷入景佑宮,并要求日軍來保護,這就是北韓曆史上著名的“甲申政變”。袁世凱在得知消息以後,在衆人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果斷決定率清軍入宮鎮壓開化黨。而且為了打消他人的疑慮,把一切責任擔在自己身上。

袁世凱率領1500名清軍進入王宮,擊敗了開化黨人和日軍,并成功将李熙解救出來。不明真相的漢城百姓,以為開化黨人勾結日本人,挾持了李熙,于是紛紛聯合起來,圍攻日本公使館,導緻300多名日本僑民遭到追殺。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1885年2月底,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來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涉,由于當時清廷正在同法國作戰,不想再生事端,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最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其内容如下:

1.清、日兩國駐北韓軍隊自簽約起4個月内各自撤回;2.事後清、日兩國均不派員到北韓充當軍事教官;3.北韓若有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其中一國要派兵入朝,應先行文知照對方。

這份條約,讓清廷宗主國地位發生的根本性動搖,先前有清廷獨有的權力,現在需要和日本共享。在這次談判中,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第一次會面,李鴻章見到比自己小18歲的伊藤博文,認為他有治國之才,未來将是清廷的強勁對手。

“該使久曆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意于通商、睦鄰、富民、強兵諸政,不欲輕言戰事,并吞小邦。大約十年内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當軸諸公及早留意是幸。”

10年之後,正是伊藤博文同李鴻章簽訂了甲午海戰的《馬關條約》。甲申政變之後,開化黨人遭到北韓殘酷的處罰,雖然金玉均逃脫,但是他的家人全被株連。而此時的袁世凱沒有費清朝的一兵一卒,卻平定了北韓的政變,讓當時的李鴻章贊賞有加。

《天津條約》簽訂之後,北韓對清廷非常失望,為了對抗日本,他們又找到一個新的靠山-俄國,從國王、闵妃到政府内的大多數大臣均傾向于聯俄拒清。而此時袁世凱的任務就是強化清朝與北韓的宗主關系,防止日俄的滲透。

在李鴻章的支援下,袁世凱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北韓的宮廷事務和政治、經濟決策。為了強化清廷宗主權,他有時不免會采用一些高壓或過激手段。北韓獨立自主的意願越來越強,一些有識之士對清朝有極強的反抗情緒。對于袁世凱,他後來在寫給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的信中說:“我已看出北韓人對他的惡感日益增加而對中國的惡感也與以俱增。”

1894年6月3日,袁世凱錯誤判斷日本不會出兵北韓,是以建議李鴻章對日本增兵,這也導緻甲午戰争的爆發,後來很多人譴責袁世凱,認為正是因為他的錯誤情報,導緻李鴻章做出了派兵赴朝的決定。

6月10日,就在内外軍事壓力下,北韓東學黨人和北韓政府和解了,于是北韓緻函袁世凱,請求撤兵,而此時日本卻大舉增兵,到了28日,日軍已經達到8000餘人,比駐紮北韓的清軍多出數倍。

此時李鴻章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英國、俄國的調停上,實作共同撤兵。而此時日本禦前會議上,已經決定對清朝開戰,而此時袁世凱已經知道大局不可挽回,也非常清楚他在北韓的這12年,北韓人已經對他恨之入骨,于是接連幾天緻電李鴻章,要求回國。最後李鴻章同意他回國,袁世凱接到電報,如逢大赦,打點行裝于7月18日乘船逃離漢城。

在北韓做了12年太上皇、娶了3個妻子的袁世凱,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7月23日,日軍攻陷北韓王宮,并說服大院君李昰應成立傀儡政權,27日,被囚禁于日本使館的北韓國王高宗李熙,壓力之下,宣布北韓對清作戰,要求日本将清朝軍隊驅逐出去。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清、日雙方同時宣戰,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