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國軍名将,淮海戰役想起義被拒,投降後所做事情令人憤怒

解放戰争時期,國民黨将領在面對解放軍的時候一般有四種結局,被俘、投降、逃跑和起義,比較起來,起義将領的将來肯定是最光明的,有不少國民黨将領在最後關頭都想起義,而對于我軍來說,能減少傷亡、擴大戰果,這當然是好的。可是有個人的起義,卻被周公拒絕了,這人是誰呢?

搜圖編輯

這人名叫孫良誠,曾經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也是其中最為反複無常的一位。

孫良誠是馮玉祥的親兵,中原大戰後被迫下野。抗戰爆發後,孫良誠投靠了蔣介石,他東山再起,出任了“冀察遊擊總指揮”。

可是孫良誠也并沒有安分多久,因為不滿和中央軍嫡系的待遇不同,孫良誠又向汪僞政府投降了,據說當時孫良誠還演出了一次“佯裝兵敗被俘”的鬧劇。

要說孫良誠對汪精衛有多忠心?那是絕對沒有的,他一邊擴軍,一邊暗中聯系蔣介石,把自己的投降,描述成了“儲存實力”。就這樣,一番粉飾,孫良誠成了忍辱負重的代表,在抗戰勝利後,順利地回到了國民黨部隊。

而孫良誠與我黨的聯系,卻并不是開始于解放戰争的晚期,而是在抗戰還沒有勝利的時候。當時孫良誠知道日軍必敗無疑,就開始和我黨聯系,這時候的孫良誠還和國民黨勾勾搭搭,最後他覺得國民黨勢力大,跟着更有前途,就沒起義。

他是國軍名将,淮海戰役想起義被拒,投降後所做事情令人憤怒

可是孫良誠出身于雜牌軍,還曾經投降過日本人,在國民黨軍隊混的并不好,他的部隊在整編過後已經所剩無幾,這個時候孫良誠才又想到了我黨,這次孫良誠本來已經同意起義,可是因為蔣介石擴編了他的部隊,他又變卦了。

他起義的想法又戛然而止了,孫良誠不但不起義,還主動向解放軍進攻。

而這,還不是孫良誠做過最過分的。在淮海戰役中,孫良誠被我軍包圍,結果又想到了起義。周公早就看出孫良誠的起義根本不誠心,是以表示隻接受孫良誠的投降。孫良誠沒有辦法,隻有投降了。

他是國軍名将,淮海戰役想起義被拒,投降後所做事情令人憤怒

孫良誠投降後主動表示要去做策反的工作,結果他傳回國軍後,又變卦了,有好幾名我軍人員都因為他的出賣而被殺害。當然,孫良誠也沒有好下場,他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在建國後被抓捕,1951年死于看守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