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曆史上必定繞不開的話題,匈奴一直是我中原王朝的頭号大敵,無數名将靠抗擊匈奴建立功績,無數百姓因匈奴而流離失所,可以說在我國流傳至今的多個朝代中,匈奴就是戰亂的代名詞。
秦朝、漢朝和明朝著名的世界奇觀長城,就是為了抵禦匈奴,這一個強大的北方敵人而修建。

匈奴除開在史書上留下了厚重一筆外,文人墨客詩詞中出現的頻率也很高,嶽飛将軍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詩仙李白的“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詩佛王維的“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這些詩句無不代表着文人們,為了抗擊外敵的豪氣以及浪漫思想,同時也訴說着匈奴在曆史上的存在感之強。那麼這一個令人頭疼的“匈奴”,在如今到底是哪個民族?
匈奴民族的發祥
根據最早記錄匈奴這個民族的史書《史記·匈奴傳》記載,匈奴這個民族的發祥,其實是早前的“先夏後氏之苗裔”,也就是被推翻的夏王朝亡國遺民,他們被驅趕到寒苦之地,為了生存漸漸轉變為依靠畜牧為生的遊牧民族。
而這些人在後續的時間裡逐漸壯大,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陸續發現了月氏、樓蘭等其他的遊牧民族,幾番争鬥合并以後,漸漸融合出了最早的匈奴民族。
公元前3世紀,在這一時期被尊為“戰國七雄”的趙國,經常被南下的匈奴王庭侵擾掠奪,這也讓他們無暇顧及征戰中原,不得不花費大量兵力,陳兵邊境抗擊匈奴。直到秦朝統一以後,才由秦國大将蒙恬在公元前215年出兵擊潰了匈奴,占領了河套區域,讓匈奴不得不龜縮起來等待反擊的機會。
匈奴的轉變
後面伴随着秦朝的二世崩潰,匈奴又有了發展壯大的空間,在不斷南下騷擾掠奪的壯大中,最終在西漢時期,成為了東亞區域的龐然大物:匈奴帝國,即便是重新一統的漢朝,也是艱難抗擊。
不過這也給漢朝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埋下了誓要滅掉匈奴的血性,後來霍去病的出現,漢朝便傾全國之力達成了“封狼居胥”這一偉大成就,也徹底瓦解了匈奴帝國的國運。
面對漢朝不留餘地的圍剿,匈奴不得不選擇避其鋒芒,南方靠近漢朝邊域的南匈奴選擇歸附,後面融于了我國民族大體系之中,自此稱霸亞洲的匈奴陷入分裂。
北匈奴在先後面對霍去病和窦憲兩位“抗匈大将”後,河套平原以北的蒙古草原已經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是以他們再度開啟了曆時三百年的西遷,自此遠走高飛永久活躍在中亞地區,後世慢慢蛻變為民族以及國家,也因為匈奴帝國的破滅,讓多數民族從中分裂出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南匈奴,這些人則慢慢蛻變為後世的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
匈奴并沒有消失
是以到了漢朝結束以後,其他中原王朝所面對的匈奴,更多是曾經漢朝歸化過的南匈奴以及其他少數民族。
比如南宋嶽飛抗擊的是金國的女真人,唐代對抗的是突厥等,在多數匈奴南下定居以後,很多匈奴王族便改姓為劉,是以在我國北方就有很多劉姓,或許其中就有曾經匈奴的王族血脈。當然還有很多匈奴幹脆以部落為姓,如呼延、獨孤等等。
這些人在融入了漢文化圈以後,就成為了現今大家口中的少數民族,是以曾經在多個朝代橫行霸道的匈奴,如今已經是我國的多個少數民族,他們和我們一同生活,一同抗擊外敵,一同建設祖國,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曾經有考古學家通過DNA對比,發現在我國内蒙地區,很多同胞中都有匈奴血統,甚至很多漢人都有着匈奴血統,可以說匈奴已經從曆史中消失,他們的血脈和存在,最終是從另外一種形式延續至今。
總的來說,一部分匈奴人在被漢朝擊潰之後,他們的後人很有可能向西抵達了東歐地區,最後被阿瓦爾部落所擊潰;另一部分被鮮卑人征服,遭到同化;另一部分靠近中原政權的族群在五胡十六國時期被胡人和漢人擊潰,最終和胡人一起徹底漢化。
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匈奴人認同了漢人文化,最終成為漢人。至于說匈牙利是不是匈奴人的後人,那就不好說,但最起碼從基因上來說,他們更多是與澳洲土著人種接近,這也從側面證明,他們祖先是匈奴人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