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國破家亡的危急關頭,往往出現兩類人,一類是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自己終生使命的愛國人士。另一類則是國家利益與自己毫無關系的自私自利之人,賣國求榮的漢奸群體,他們把自己的金錢權利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上,他們無視民不聊生的苦痛,眼中隻有自己相千的财富。貧生怕死是漢奸們最典型的特點,抗戰時期中國最為出名的漢奸便是汪精衛,他一手創辦的汪僞政府,表面上是為人民服務,實則是帝國的走狗,歸帝國列強所管。

每一個戰争年代總會出現漢奸,中國有位漢奸死後留30億的巨額遺産,妻子本是合理繼承人,卻向日本争讨20年之久,最後又主動将遺産中的24億自願無償地捐給國家,這其中發生了什麼呢?
漢奸留下巨額遺産
清朝末年時期有名叫趙欣伯的人,他憑借自己一身出的武藝被朝廷選任為禁軍待衛,可這美差沒有持續多久,清政府最後走向不可逆轉的滅亡。趙欣伯在清朝覆滅後又重新滿懷鬥志地投入革命中,他努力學習想要為國家做些貢獻,後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北洋大學,入學後的他毫不懈怠,後憑高分的成績及老師們的推薦,成了國家第一批公費留學生,在日本的留學生活讓他學會日語,了解日本的國情和本土文化,也學會怎麼與日本人打交道,他還成了第一個在日本取得博土學位的華人留學生。
趙欣伯從日本回國後,沒有間斷與日本朋友的聯系,且他會幫助大陸内的日本商人。後中日戰争爆發,趙欣伯成為日軍的翻譯導遊,他幫助日軍解決問題,卻對處于水深火熱的百姓們視而不見。聰明的他漸漸察覺到日軍必定戰敗,中國人民的團結和韌性遠比日軍想象的難以實破,趙欣伯就将壓榨中國百姓的大筆錢财偷偷向日本轉移,用于購買日本的房産等産業,打算在日軍戰敗後,和他的日本朋友一同回到日本,以後就在日本生活,這個美好的願望最最終成泡影。
趙欣伯受人指控,被帶上軍事法庭問罪定刑,抗日期間他犯下滔天罪行,判為死刑。他深知此事無力回天,就把自己的房契和遺産全部都交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希望他們能夠完成自己生前的願望,回到日本繼承遺産。但妻子将遺産追回,幾乎花了一輩子的時間。
妻子遠渡重洋繼承遺産
日本東京政府在趙欣伯死後,将這筆巨額遺産的事大肆宣傳,找尋繼承人,但趙欣伯的妻子因種種事務耽誤了行程,把這個事一放再放。日方的态度暖昧不清,他們一方面大肆搜尋繼承人,另一方面又非常嚴格把關篩選前來冒領的人,他們隻是想把遺産的事告訴遠方的妻子,而無人領回的這筆錢财,他們可正大光明的占為己有。
趙欣伯的妻子後去了日本想要領回财産,雙方一直沒有很好的談判結果,最終她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多次在日本當地申訴,光是收集證據,等待法院回複及判決結果,這些事情基本耗盡她大半輩子的光陰,最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等來了結果。距離她最初索取财産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這筆巨額遺産最後還是回到她的手上。
回國後的她做出了令世人驚訝的決定,她把80%的遺産,把24億毫不猶豫地捐給了國家。也許她是真正地想為國家建設做貢獻,又或許她認為這筆錢本就不屬于趙欣伯的,而是百姓們的錢,無論是哪種原因,她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漢奸死後留下30億遺産,妻子向日本追讨20年,主動捐24億給國家
結語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與背棄祖國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趙欣伯生前或許從未想過,從百姓身上搜刮而來的血汗錢,會以這種方式還給國家,世事真是難料啊!
參考資料:《抗日戰争細節》魏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