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顯慶四年(659)四月二十二日,李治的判決下來了:罷免長孫無忌所有官職和封邑,改封揚州都督,立即前往黔州安置,按照一品官發放俸祿!

做揚州的官,卻到黔州生活,一切都是掩人耳目。

長孫無忌的倒台,預示着這幫人即将跌到人生的最低谷。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許敬宗趁熱打鐵:“長孫無忌圖謀叛逆,韓瑗、柳奭、褚遂良等人都脫不了幹系,據臣調查,柳奭還在和宮内的同黨互相勾結,圖謀毒害陛下,于志甯也在暗中和長孫無忌聯系,希望陛下能夠及時處置!”

數日之後,李治下诏:

剝奪褚遂良的所有官職和爵位,流放褚遂良的兒子褚彥甫、褚彥仲到愛州。

韓瑗、柳奭等人削籍為民。

剝奪驸馬都尉長孫沖等人的官職,發配到嶺南。

貶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甯為榮州刺史。

顯慶四年(659)七月二十七日,李治突然釋出了一道诏書:命許敬宗、李世、辛茂将、任雅相、盧承慶等人調查長孫無忌謀反一事。

難道,李治良心發現,想要給舅舅翻案?

不,這一道聖旨,其實是假借調查一事,徹底坐實長孫無忌等人的罪名,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以絕後患。

調查團裡,許敬宗是主事的,其他人都是掩人耳目的陪襯。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中書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象州使者直截了當,宣布完聖旨後,便将柳奭斬殺。韓瑗已經提前被謀殺,使者隻好開館驗屍,拿着報告回去向朝廷複命!為了鏟除後患,武則天将他們的子孫全部發配到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是不是真的想要謀反,已經不重要了。長孫無忌誅殺朝廷功臣,惡意牽連吳王李恪等人是事實,不歸還李治的皇權是事實。這樣一個貪戀權力的大臣,是絕對不會被容忍的。

長孫無忌倒下了,倒在了一個新舊貴族交替的時代。

與其說是武則天殺了他,不如說是新晉貴族勢力謀害了他。

這場針對長孫無忌的處理,武則天是幕後最大的操縱者。

問題是,李治為何對武則天言聽計從?

顯慶四年(659)六月,也就是第二次處理長孫無忌等人之前,許敬宗給李治上了一道奏折:請求修訂《氏族志》。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唐朝以前,在朝廷做官的幾乎是門閥貴族,他們擁有複雜的政治網絡,擁有無數的田産,還有大批的婢女和佃農,是官商互動的終極産物。

比如清河崔氏、隴西李氏、彭城劉氏、陳郡謝氏、琅琊王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弘農楊氏、蘭陵蕭氏這些超級家族。

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為了避免家族利益被外人分享,形成了一個持續數百年的潛規則:隻允許士族和士族通婚,至于其他的家族,縱然是政治暴發戶,或者是皇族,對不起,咱們也看不起你!

李世民登基之後,房玄齡就和他說過,士族和士族互相通婚,利益已經形成了一塊鐵闆,不利于統治天下。李世民心知肚明,可他最氣的是,李氏是尊貴的皇室啊,卻還是入不了他們的眼,這算哪門子事兒?

李世民憤怒之下,下了一道旨意: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禦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撰寫《氏族志》!

這玩意兒,很像是武俠江湖中的戰鬥值排行榜,根據各位大俠的絕世神功,昔日的戰績綜合評定,定期出爐。

貞觀十二年(638),唐朝第一版《氏族志》宣告面世。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遺憾的是,高士廉編寫的時候,選取的标準還是門閥底蘊,也就是家族傳承的時間來計算,是以山東清河崔氏、荥陽鄭氏等家族依舊是遙遙領先,隻不過在李世民的暗示下,李氏成了新晉的貴族而已。

李世民再一次暴怒:“高士廉!山東士族明明不行了,完全靠互相通婚來維持,朕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天下人就這麼尊崇他們,給朕拿回去重新修訂!”

高士廉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

很快,第二版《氏族志》出爐,其中包括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皇族李氏霸占最高等級,當朝外戚占領第二梯隊,清河崔氏、彭城劉氏、陳郡謝氏等傳統豪門望族隻能屈居三等。

李世民推出《氏族志》,其實是想通過排行榜一類的軟實力來提升以李氏家族為核心的貴族品牌形象,以此打壓傳統的門閥士族。

說白了,李世民既有統治的考慮,也有不服輸的私心。問題是,這些家族雖然沒有之前顯赫,可也不是靠一本書就能打壓的,此後長達數十年的時間,李唐的新晉貴族,甚至李氏皇族、宗室仍舊以和門閥士族通婚為榮。

比如魏征、房玄齡都曾主動找山東的門閥聯姻,樂此不疲。

值得一提的是,武氏家族雖然有從龍之功,武士彟又被封為應國公,武氏仍舊沒有資格進入《氏族志》。武則天上位之後,大肆提拔武氏家族的子弟為官,再加上李義府、許敬宗這些寒門出身的人投誠,大家的共同需求就是修改《氏族志》,再一次提升新晉貴族的地位,打擊霸占榜首的關隴集團勢力!

那麼問題來了,《氏族志》是李世民修訂的,武則天想要修改《氏族志》,身為李氏家族代言人的李治會答應嗎?如果答應了,李治對武則天就是真愛?

在帝王家,愛情肯定是有的,可純粹的愛情卻是少之又少。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所有的愛情,幾乎都要摻雜着利益的考慮。

真相就是,從隋朝開始,中國的政治其實進入了中央集權的過渡時代,一直到清朝,中央集權達到鼎盛狀态。說回唐朝吧,自家人鬧點兒沖突很正常,可皇帝們的統治思路一脈相承,李世民的終極目标是加強中央集權,所謂打壓門閥士族,提拔庶族地主,隻是政策之一。李治也明白這個道理,李世民算計長孫無忌,李治用實際行動對付長孫無忌,就是父子默契的明證。

面對許敬宗的要求,李治并沒有遲疑。

李治發話了:命禮部郎中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元道、太常卿呂才等十二人重新修訂《氏族志》,重點是把武氏家族頂上去!

有趣的是,第三版《氏族志》有了個新名字:《姓氏錄》。裡面收編了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全部以現任官職、爵位高低來排名。國公、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仆射等為第一姓,文武二品、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朝廷五品以上的職事官,軍中五品以上的勳官皆在其列!

意思就是,傳統豪門望族如果沒人在朝為官,便被邊緣化了。

意思就是,大批的寒門庶族進入姓氏排行榜,鹹魚大翻身了。

新版的《姓氏錄》出爐以後,在朝野内外引起了軒然大波,門閥士族紛紛以進入《姓氏錄》為恥,不屑于和新晉貴族為伍。反對的聲浪讓武則天、許敬宗等人無地自容。為了讓《姓氏錄》真正取代《氏族志》,李義府出了個馊主意:将存放在各地官府的《氏族志》全部收回并焚毀。

長孫無忌的倒台,誰才是最大的利益得主?

武則天修訂《姓氏錄》,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門閥士族,也給了寒門子弟更多的晉升通道,為唐朝社會結構、政治規則的改變做出了貢獻。此事過後,傳統的門閥士族對武則天有很大的意見,但是絕大部分草根官員,甚至是一部分手握中樞大權的官員們,都開始衷心擁護武則天!

顯慶四年(659)十月十九日,李治下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陽鄭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趙郡李氏等家族之間不能私下聯姻。

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有女兒,要麼和普通士族聯姻,要麼終身不嫁,絕不允許和之前一樣,在内部通婚。這樣一來,寒門子弟就可以迎娶白富美,寒門閨女就可以嫁給金龜婿,徹底走向人生的巅峰。

不把敵人徹底得罪,又如何能得到盟友們毫無底線的支援?

文/九臯寒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