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不敗旳陳夢雷

陳夢雷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提起《古今圖書內建》這部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的類書,相信各位應該不會陌生,而陳夢雷正是 《古今圖書內建》的編纂者。

打不敗旳陳夢雷

陳夢雷是福建福州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進士,官授翰林院庶吉士,負責為皇帝起草诏書,講解經籍,三年後升任翰林院編修,擁有了編撰史書的資格。

在翰林院期間,陳夢雷認識了同為編修的福建安溪人李光地,俗話說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兩人一見如故,結為摯友,但後來正是李光地的一紙奏書把陳夢雷抛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康熙十二年年底,陳夢雷和李光地一同回福建老家省親,正當他們在 故鄉與親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挑頭的“三藩之亂”爆發了。耿精忠當時的封号是靖南王,封地就在陳夢雷的老家福建,駐地恰在陳夢雷的故鄉福州。

打不敗旳陳夢雷

耿精忠雖然貴為王爺,其實從根子上是個大老粗,因為他的老爹耿仲明當初就是個礦工。

有趣的是,大老粗往往更喜歡附庸風雅,拉虎皮做大 旗,安祿山如是,李師道如是,耿精忠也不例外。

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反清後,在福建全境網羅名士,強迫他們接受僞職,身在福州的陳夢雷自然首當其沖成了他搜羅的對象。

陳夢雷為了逃避叛賊的征召,偷偷逃進了山中古寺,心狠手辣的耿精忠便把陳夢雷的老父拘捕作為人質,強迫他出任僞職。

打不敗旳陳夢雷

被逼無奈的陳夢蕾隻得自投羅網,舍身救父,但他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接受叛賊的任命。

遠在五百裡之外的李光地也未能幸免,他在叛軍的逼迫下從安溪老家來到了福州,陳夢雷和李光地這兩個大清翰林院同僚竟然在叛賊的大學營再次相遇了。

李光地是一個頗有謀略的人,他在和陳夢雷保持肝膽相照的同志關系的同時騙取了耿精忠的充分信任。耿精忠相信了李光地對他的忠心,腦子裡防範對方逃跑的那根弦就松了,于是,李光地在陷賊幾個月後以父親病重回家探望為由成功逃離了賊窩福州。

打不敗旳陳夢雷

在李光地離開之前,他和陳夢雷一直在從事着刺探叛軍軍事情報的“特務”活動,他們二人利用耿精忠幕僚的身份和陳夢雷福州本地人的優勢,對福州城内的兵力部署、防禦安排、民心向背等情況都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記錄,并且将這些資訊都細心譽寫在了幾張不怕水之浸泡的羊皮紙上,然後将其裹成小團,分别置于幾枚特制的紅色蠟丸之内,做成了一份既便于攜帶又不易被人發覺的蠟丸密信。

李光地從福州成功脫逃時,這份紅丸密信就藏在他的行李之内。

打不敗旳陳夢雷

據陳夢雷所言,李光地在福州時曾經和他約定由他從中“離散逆黨, 探聽消息”,由李光地奔波在外,“從山路通信軍前”,為清軍提供叛軍情報,而且李光地還向他承諾,“他日幸我之成功,則能白爾之節;爾之 節顯,則能白我之功”。

但是,其後的事态發展卻完全出乎了陳夢雷的意料。

陳夢雷和李光地共同完成的紅丸密信最終呈送到了康熙皇帝的龍書案 上,内容還是那些内容,署名卻從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人,“李光地”三字赫然在目,“陳夢雷”的名字卻不翼而飛了。

李光地因為這封紅丸密信青雲直上,飛黃騰達,最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而陳夢雷則由于失去紅丸密信的署名權淪為了 “附逆”的罪臣,先被逮捕入獄,繼而論罪當斬。

打不敗旳陳夢雷

陳夢雷入獄前後,曾多次寫信要求李光地為他作證,“白他之節”,但始終沒有收到任何回複。

陳夢雷和李光地的恩怨糾葛傳開以後,士大夫們大多站在了陳夢雷一 邊,在衆人的壓力下,李光地不得不向康熙皇帝上書為陳夢雷說情。

在奏本中,李光地認可了陳夢雷身在賊營心懷大清的忠貞,認為其情可憫,其行可宥,卻絕口不提二人當初共同撰寫紅丸密信為朝廷提供重要情報一事。

失望至極、出離憤怒的陳夢雷揮筆寫下了《告都城隍文》,痛斥李光地欺君負友、不仁不義的可恥行徑和醜惡嘴臉。

打不敗旳陳夢雷

關于紅丸密信一事,李光地自有他的一番說辭,但是,如果讓大家從如李光地一樣工于心計的政治家和與陳夢雷一般心機單純的學問家中選擇 一個作為相信的對象,我想大家應該會和當時的士大夫們一樣将後者作為最終的選擇。

後來,在刑部尚書徐乾學等正義人士的營救下,陳夢雷得以免去死刑,被發配到東北的荒寒之地充軍服刑。

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 李光地升任侍講學士兼吏部侍郎,而陳夢雷則在差人的押解下踏上了流放塞外的漫長旅程。

陳夢雷流放的地方在奉天尚陽堡,那是遼東長城防線上最北邊的一個兵營,一年中有半年寒風凜冽,冬季更是風如刀割,大雪漫天。

打不敗旳陳夢雷

經曆了一 樁樁劇變的陳夢雷到尚陽堡後不久就病倒了,但殘酷的命運卻沒有是以而 放過他——福州老家的父母承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先後棄世而去,而與他甘苦與共、相濡以沫的妻子幾年後在荒寒的尚陽堡撒手人寰。

如此的人生劇痛令陳夢雷捶胸疾首,心肺俱裂,但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 而是埋首于讀書著述,讓書籍來療治自己心底那無法訴說的倉慵。

流放奉天的十七年中,陳夢雷先後編撰了《周易淺述》、《盛京通 志》、《承德縣志》、《海城縣志》、《蓋平縣志》等書籍著作,為東北 地區的文化發展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以說這些大部頭作品每 一部都飽含着陳夢雷的心血和淚水,正所謂“滿紙古今言,數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打不敗旳陳夢雷

公元1698年,在奉天巡視的康熙皇帝讀到了陳夢雷的一首詩,感覺特别喜歡,于是,陳夢雷幸運地得以從荒寒的尚陽堡回到了繁華的北京城,并被任命他為三皇子胤祉的侍讀。陳夢雷一心一意,盡職盡責地輔導胤祉。

胤祉對他既欽佩又敬重,師徒二人相處甚諧,建立了極為深厚 的友誼。

兩年後,康熙皇帝給陳夢雷安排了一個令他流芳百世的文化大工程——主編《古今圖書內建》。在胤祉等人的幫助下,陳夢雷以“協一 堂”藏書和家藏圖書為基礎,“目營手檢,無間晨夕”,經過曆時六年的辛苦編輯,于康熙四十五年修成了這部總共有一萬餘卷,“大小一貫,上 下古今,類列部分,有綱有紀”的大型百科全書類巨著。

打不敗旳陳夢雷

如果陳夢雷的故事就這樣畫上句号,那也算得上是苦盡甘來,功德圓滿了,令人遺憾的是,他的人生遠遠沒有如此幸運。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四皇子胤祯即位,這就是曆史上的雍正皇帝。雍正稱帝後對沒有和他站在一隊的同胞兄弟們展開了瘋狂的報複合迫害,和廢太子關系一向不錯的三皇子胤祉自然難逃羅網,先被發配到位于遵化馬蘭峪的景陵為康熙守墓,後又在景山永安亭被幽禁而死。

陳夢雷身為胤祉的師友至交又一次被命運推到了人生的懸崖邊上,他被流放到了比奉天尚陽堡還要遠一千裡的黑龍江,這時,陳夢雷已經是七十二歲的古稀老人了,卻不得不再次踏上那風沙撲面、路途迢迢、生死未蔔的發配之路。

打不敗旳陳夢雷

當他途經當年戍守的尚陽堡繼續北上時,肯定想起了唐代詩人賈島那句著名的悲詩―—“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其時,情有多傷,心有多痛,每個局外人應該都能想象得到,但沒有誰能真正感受得到。

雖然再次流放的遭遇更加不幸,雖然黑龍江戍所的環境更加惡劣,打 不敗的陳夢雷依然可以做到直面苦難,笑對人生,以充滿春意的胸懷去融化命運的冰雪,以烈士暮年的心态去教化當地的學子。

打不敗旳陳夢雷

十三年後,五十七 歲的雍正皇帝死了,而八十五歲的陳夢雷還硬硬朗朗地活着,依然在白山黑水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書寫着一個耄耋老人的生命傳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