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甯古塔相信很多人應該不會陌生,因為這個名詞在很多清宮劇裡都曾有出現過,比如《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在清宮劇中,它是一個犯罪者被流放之地,也就是一個犯人集中營,而在實際曆史上也确實如此。
其實甯古塔也算是滿清獨有的稱呼,要知道在早前的流放之地是沒有塔這個說法的。那它為何好好的監獄不叫,要叫塔呢?其實這個塔并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樣是一座真實的塔,而是一個地名,這個名字其實也不過隻是滿語的轉寫,在《甯古塔紀略》中對此有詳細記載,即滿洲稱六為甯古,個為塔,甯古塔代表的意思是六個。

甯古塔因處于邊界地帶,加上是滿清龍興之地,是以它曾是滿清的軍事要地,是前線的物資、兵員儲備地之一,這或許也解釋了其被考慮用來流放犯人的一個現實原因——犯人在很多時候都是良好的兵員儲備與耐操苦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康熙年間,甯古塔慢慢失去了戰略地位,這個地方自此成為完完全全的流放之處。
而作為一個被流放區域,甯古塔毫無疑問是一個讓人遭罪的地方,但這類性質的地方按道理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裡應該是很常見的,那為何偏偏會有人說它是“人間地獄”,令人談之色變呢?
雖然其随着曆史變遷已經隻是一個古地名了,我們或許很難直覺的感受到其曾經給人的那種危機之感,但我們可以通過和其有聯系的一些因素來間接感受它的可怕。
一、我們先來看看去甯古塔的路途。甯古塔地理位置偏北,大緻位于如今的黑龍江省牡江市那塊區域,距離北京城都有七八千裡,這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隻靠着一雙腿簡直就是黃泉路。
當時,流放到甯古塔的犯人都是戴着鐐铐一步一步走着去的,他們在官差的壓榨之中艱難的前行。在這條路上,饑寒是常态,還得提高警惕,以防猛獸侵擾。總之,犯人要面對着身體、心靈的雙重打擊,這導緻當時有不少人直接死于路途之上。
二、而當你滿身歡喜的以為度過難關,可以開始重新生活之時,孰不知災難才剛剛降臨,因為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甯古塔極其惡劣的環境。甯古塔屬極寒之地,在這種環境下,甯古塔長年處于冰封狀态,再加上清朝正處于小冰川時期,氣溫比現在還要冷得多,零下的氣溫在當時是很常見的,對于一無所有,隻身囚服的犯人來說,在這裡生存隻會格外的艱難。
而在清代筆記《研堂見聞雜錄》裡更是稱這地方:“非複世界,中國亦無至其地者”。其實相較于其他朝代發配到南方的嶺南,個人認為在這裡存活率更低,嶺南頂多是不毛之地,多蟲鼠一些,其他方面可比甯古塔要強多了。
三、甯古塔本身的環境就已經夠讓人難以接受了,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犯人還要承擔巨額的勞動量。他們當時的勞動主要是以開荒、修皇陵、搬運物資等這種強度極大的勞動為主,必要的時候還得充當兵源,而在長期高強度的勞作之下,甚至有的青壯年都會吃不消,更别說一些老弱婦孺了。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曾被發配甯古塔,滿清對鄭成功很是痛恨,但沒有将其處死,而是把他發配到這,這隻能說明在這裡更加痛苦。
而這還隻是表面,其實在被流放到這之後,這些犯人會擁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奴隸。是誰的奴隸呢?不隻是将軍,還有披甲人——也就是普通士兵。其實這也是滿清在當時穩定軍心的一種方式,前頭有提到,甯古塔曾是軍事重鎮,這樣一個地方自然是有士兵,而即便是逐漸失去了戰略意義,這些披甲人依舊在這,這些奴隸也算是給命苦的他們一些福利待遇。
既然是奴隸了,那就别想過得多好,士兵多暴躁,成為他們的奴隸注定多數是兇多吉少。不過也有例外,一批有才華學識的漢人在當時還是很受器重,與當地軍人官吏相處比較和諧——因為他們懂先進的技術與文明,對當地發展有很大作用。
從上文看犯人被發配甯古塔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比較具體的知道甯古塔的可怕之處。那到底是怎樣的一批人,會受到此等嚴重的流刑呢?還有他們又為何會被如此處罰呢?
其實這批人的被發配側面也展現了清朝文化壓迫的極度殘忍性。當時被發配甯古塔的人都是被認定有各種各樣的罪,是以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但一個最為普遍的主體很多人估計想不到,那就是文人。清朝正是封建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朝代,這種專制是全方的,思想自然也是包括在内。
而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為維護統治,這種思想控制對漢人就更加的嚴格了——這就導緻文字獄相當的泛濫,大批南方文人被牽連治罪,而之後這批文人就被滿清統治者給流放到了甯古塔。對于南方文人來說,這裡無疑是最令人絕望的地方——畢竟甯古塔這種嚴寒之地不是久居南方的人能夠承受的,而作為曾經的勳貴文人,他們大多是身嬌體弱,吃不了苦,更何況是高強度的勞動,是以在當時被流放就等于是判了死刑。
隐藏在殘忍之中的生機
不過這些文人雖然在這裡遭受了一生最恐怖的災難,但是幸存下來一些樂觀、有能力的文人,在平靜下來之後,坦然接受了這一切,并重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我們前頭也說過有一批被看重的文人與當地和諧共處,我這裡指的就是他們了。
甯古塔這個地方,作為清朝流放犯人的噩夢,犯人的命在這裡如同蝼蟻确實不假,但在噩夢的後面卻是新的生機。文人的存在,客觀的給這片之前荒無人煙的區域帶來了文明,帶來了科學。他們憑借着自己所學的真理和知識,在這裡傳播漢人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例如耕作方式與耕作工具)。
特别是漢人楊越,在受到甯古塔将軍重用後,甚至帶着自己家人一起開始開辦學院,教授當地人漢文化,這應該也是當地如今對漢文化歸屬感特别強的原因之一吧。而楊越這些文人們在這裡所看到的風土人情和所做的這一切,最後也自己用文字給記錄了下來,這也成為了我們現在之是以能夠了解到三百多年前甯古塔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甯古塔一帶的文明,其實就是被受罰的這批文人所造就的,雖然這個過程中是帶有一定的曆史殘酷性,但我們如果從後世大局來看的話,毫無疑問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參考文獻:
《甯古塔紀略》
《研堂見聞雜錄》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