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9歲女士,不吸煙不喝酒,工作生活穩定舒心,家裡長輩也沒有肺癌病史,但她因為咳嗽、氣喘反複發作過來做CT,結果發現大量胸腔積液(左圖):

左圖灰色區域是大量胸水,把心髒擠壓移位,還把肺組織壓閉了,肺不張了。
住院後醫生給她做了穿刺,引流出大量胸水,肺組織重新充氣後,顯露出一個小惡性良性腫瘤(右圖光圈内)。
這個小肺癌還不到2cm,是個實性肺結節,由于發生位置靠近胸膜,分化差,較早發生了胸膜轉移和肋骨轉移,引起大量胸腔積液,很遺憾。
後來做了穿刺,病理是浸潤性肺腺癌。
這件事情發生在5年多以前,這位女士還活着,比較幸運,對化療和靶向治療敏感,這幾年因病竈反複多次住院,花了不少錢。
4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肺癌發生率并不高,為什麼有些人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家族史,為什麼還會發生肺癌呢?我們今天做個簡單解答。
總所周知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吸煙是最常見的高危因素。但很多人不同意吸煙與肺癌有關,依據就是很多人一輩子抽煙,照樣活到90~100歲,而有的人不抽煙還堅持鍛煉,也一樣得了肺癌。
我們從兩個角度解答這個問題:
1.肺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2.不吸煙的人為什麼也會得肺癌?
第一,肺癌的高危因素
下圖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比其他人的發病率要高一些:
這些人推薦40周歲以上,每年低劑量螺旋CT體檢一次,可以及時發現早期肺癌( CT片表現為惡性肺結節),早期可以治愈,不影響壽命。
我們舉個例子:
這位病人就是體檢發現的混合磨玻璃結節,邊緣分葉,裡面有微血管征,已經2.9厘米,是個浸潤性肺腺癌(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已經手術好多年了。
細心的讀者仔細看第1張圖,可能會發現,不吸煙的人也可以發生肺癌,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回答第2個問題,不吸煙的人為什麼也會發生肺癌?
工作環境中經常接觸緻癌物,或者有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史,或者直系親屬有肺癌史,肺惡性良性腫瘤的發生率也偏高,也要重視健康體檢。
有文獻統計,全球每年約有兩百萬人确診肺癌。其中大多數患者都有吸煙史,但有10%-25%的患者從未吸煙。
一篇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的文章中,通過分析232例無吸煙史肺癌患者的全基因組測序資料,發現大部分患者的惡性良性腫瘤是機體内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不斷積累引起的。
簡單來說,吸煙的肺癌患者和不吸煙的肺癌患者可能在緻病機制上存在差異,基因組特征有差別。
圖檔來自網絡,緻謝,侵删
研究人員發現232例無吸煙史肺癌患者中,46%有着與活性氧損傷相關的突變特征,13%有着與核苷酸切除修複缺陷相關的突變特征,這表明大部分的無吸煙史肺癌患者的緻癌突變來源于體内的自然生化過程。
那麼,這部分人該怎樣防範肺癌呢?
方法仍然同上:40周歲以上,重視定期胸部體檢,還有一點就是任何肺部症狀短期不消失,及時到醫院就診。
近年來,很多機關會組織職工年度體檢,胸部檢查也從以往的X光片換成了低劑量螺旋CT,這是個很好的進步!
這位病人就是通過體檢發現的肺癌(分期不同),而且同時長了兩個,都是磨玻璃結節,一起做了手術,已經兩年多了。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謝謝閱讀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