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從考古學上讨論中國文明的起源,是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年來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現今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以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這種社會中,除了政治組織上的國家以外,已有城市作為政治(宮殿和官署)、經濟(手工業以外,又有商業)、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它們一般都已經發明文字和能夠利用文字作記載(秘魯似為例外,僅有結繩紀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煉金屬。文明的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為重要。歐洲的遠古文化隻有愛琴——米諾文化,因為它已有了文字,可以稱為“文明”。此外,歐洲各地的各種史前文化,雖然有的已進入青銅時代,甚至進入鐵器時代,但都不稱為“文明”。

摘自“中國文明的起源”——夏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主編:陳星燦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定價:128.00元

目 錄

中國文明的起源 夏鼐(1)

中華文明的新曙光 蘇秉琦(14)

試論文明的起源 安志敏(23)

中國文明起源研讨會紀要 考古編輯部(31)

中國古代的文化與文明 張忠培(70)

論“中國文明的起源” 張光直(79)

禮制——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大特征 邵望平(96)

中國古代社會的文明化程序和相關問題 栾豐實(100)

中國古代文明過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關問題 楊建華(115)

中國古代國家形成論綱 王巍(125)

重建早期中國的曆史 嚴文明(138)

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紅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觀察随想 李伯謙(149)

前中國時代與“中國”的初興 許宏(165)

源遠流長 内涵豐富 連續發展——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自信 蔔工(173)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文明 劉莉 陳星燦(175)

融合與超越是中國文明活力源泉 徐良高(180)

三大特質熔鑄早期中華文明基因 孫慶偉(184)

探尋中華文明核心内涵 馮時(188)

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 戴向明(192)

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 陳勝前(205)

中華文明的大程序孕育多元一體、協和萬邦的文明基因 李新偉(212)

“古國時代” 趙輝(219)

從考古發現看八千年以來早期中國的文化基因 韓建業(233)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陳淳(241)

玉器時代說 吳汝祚 牟永抗(245)

中華龍的母體和原型是“魚”——從考古資料探索“中華龍”的起源和發展 石興邦(259)

生業興起——文明程序中的五谷、六畜、百工 袁靖(270)

石家河大聚落——長江中遊文明的崛起 張弛(280)

“五谷豐登”是中華文明形成的必要條件 趙志軍(288)

廟底溝時代:早期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陳星燦(293)

陶寺文化:中華文明之“中正”觀緣起 何驽(301)

探尋紅山文化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頭 劉國祥(304)

長江流域的“古國時代 莫多聞 江章華 郭偉民 秦嶺(309)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魏興濤(329)

石家河遺址——持續見證長江中遊文明程序 方勤 向其芳(33)

禮出紅山——牛河梁“壇廟冢”祭祀建築遺址群再解讀 郭大順(342)

仰韶文化:華夏文明的奠基者 曹兵武(351)

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 袁廣闊(356)

在石峁感受4000年前的輝煌 孫周勇(365)

良渚古城遺址 劉斌(368)

前 言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内容簡介

這部文集,收集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考古學界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因為考慮面向公衆,收文兼顧了學術性和可讀性,文章大多是短篇,有學術論文也有通俗性的報紙文章,雖不能把學界的研究成果悉數納入本書,實際上收錄的文章隻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大緻反映最近三四十年來中國考古學界有關中國文明起源探索的過程和樣貌。

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觀的讨論,第二部分是與主題相關的專題性論述。兩部分皆大緻依照發表時間的早晚排序。

實書拍攝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新書在北京首發

來源:中國新聞網

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右)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共同展示新書。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現代考古學2021年迎來誕生百年,這百年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起源相關研究也一直備受海内外關注。

俗話說:“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有哪些“門道”?大衆又該如何通過看“熱鬧”來認識和了解一些“門道”?這或許能從最新出版的《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中找到答案。

集夏鼐、蘇秉琦、安志敏、張光直等一批考古大家和目前中國考古中堅力量專家學者研究觀點文章的《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新書首發式暨“從考古看中華文明起源——《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出版座談會”2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出席并講話,《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和多位專家作者代表參加座談交流。

陳星燦指出,《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收集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考古學界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收錄的文章雖然隻是學界研究成果很小的一部分,但也大緻反映最近三、四十年來中國考古學界有關中華文明起源探索的過程和樣貌。他認為,新書是幾代考古人集體研究的結晶,并已認證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員的“融合與超越是中國文明活力源泉”文章被新書收錄。他說,考古發現是基礎,研究闡釋是靈魂。公共考古不能一味迎合公衆,需要通過《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這樣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的闡釋讀物來引導。他還建議将來聚焦古代的禮樂文化、古代的宗教信仰、古代的中外交流等主題,推出更多考古圖書。

以“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文章收錄于新書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戴向明研究館員認為,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學術體系,将來要消化層出不窮的海量考古發現資料,可推動考古研究成果圖書持續出版。

中國人民大學韓建業教授“從考古發現看八千年以來早期中國的文化基因”的文章被新書收錄。他表示,《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出版可概括為服務大局、滿足需求、引導公衆等三方面重要意義,其中,主要是滿足社會公衆對中華文明的認知需求。他建議,将古史傳說納入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探讨。

以“史前中國的文化基因”文章收錄于新書的中國人民大學陳勝前教授認為,《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出版恰逢其時,書名雅俗共賞,也很親民。他希望從培育讀者(觀衆)的角度,今後随着考古發掘研究持續推進,更多組織出版圖文并茂的、寫給大衆的考古學等圖書。

首都師範大學袁廣闊教授的“龍圖騰:考古學視野下中華龍的起源、認同與傳承”文章收錄于新書。他說,《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在内容選題上,既收錄有老一輩權威專家為後來考古研究打基礎、有指導性作用的文章,也重視最新、最前沿的一線田野考古重大發現,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成果。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仍在繼續,今後還應不斷推出相關考古成果出版物。

“從考古看中華文明起源——《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出版座談會”由文物出版社總編輯張廣然主持,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總結說,近百年來特别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過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中華文明的世界貢獻等探索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将其中最具代表性又較易為大衆閱讀的經典文章遴選出來、結集出版,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根據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建議,文物出版社今後在考古與文明起源學術成果出版、大衆普及出版中将不斷改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