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从考古学上讨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秘鲁似为例外,仅有结绳纪事),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欧洲的远古文化只有爱琴——米诺文化,因为它已有了文字,可以称为“文明”。此外,欧洲各地的各种史前文化,虽然有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甚至进入铁器时代,但都不称为“文明”。

摘自“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主编: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定价:128.00元

目 录

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鼐(1)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苏秉琦(14)

试论文明的起源 安志敏(23)

中国文明起源研讨会纪要 考古编辑部(31)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 张忠培(70)

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张光直(79)

礼制——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征 邵望平(96)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和相关问题 栾丰实(100)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杨建华(115)

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论纲 王巍(125)

重建早期中国的历史 严文明(138)

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 李伯谦(149)

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许宏(165)

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连续发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 卜工(173)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明 刘莉 陈星灿(175)

融合与超越是中国文明活力源泉 徐良高(180)

三大特质熔铸早期中华文明基因 孙庆伟(184)

探寻中华文明核心内涵 冯时(188)

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 戴向明(192)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陈胜前(205)

中华文明的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李新伟(212)

“古国时代” 赵辉(219)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韩建业(233)

文明探源的科学性思考 陈淳(241)

玉器时代说 吴汝祚 牟永抗(245)

中华龙的母体和原型是“鱼”——从考古资料探索“中华龙”的起源和发展 石兴邦(259)

生业兴起——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 袁靖(270)

石家河大聚落——长江中游文明的崛起 张弛(280)

“五谷丰登”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 赵志军(288)

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陈星灿(293)

陶寺文化:中华文明之“中正”观缘起 何驽(301)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 刘国祥(304)

长江流域的“古国时代 莫多闻 江章华 郭伟民 秦岭(309)

仰韶文化与黄河史前文明探索 魏兴涛(329)

石家河遗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方勤 向其芳(33)

礼出红山——牛河梁“坛庙冢”祭祀建筑遗址群再解读 郭大顺(342)

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 曹兵武(351)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袁广阔(356)

在石峁感受4000年前的辉煌 孙周勇(365)

良渚古城遗址 刘斌(368)

前 言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内容简介

这部文集,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因为考虑面向公众,收文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文章大多是短篇,有学术论文也有通俗性的报纸文章,虽不能把学界的研究成果悉数纳入本书,实际上收录的文章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也大致反映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有关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的过程和样貌。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的讨论,第二部分是与主题相关的专题性论述。两部分皆大致依照发表时间的早晚排序。

实书拍摄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新书在北京首发

来源:中国新闻网

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共同展示新书。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现代考古学2021年迎来诞生百年,这百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研究也一直备受海内外关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门道”?大众又该如何通过看“热闹”来认识和了解一些“门道”?这或许能从最新出版的《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中找到答案。

集夏鼐、苏秉琦、安志敏、张光直等一批考古大家和目前中国考古中坚力量专家学者研究观点文章的《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书首发式暨“从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出版座谈会”2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并讲话,《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和多位专家作者代表参加座谈交流。

陈星灿指出,《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考古学界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40篇文章,收录的文章虽然只是学界研究成果很小的一部分,但也大致反映最近三、四十年来中国考古学界有关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过程和样貌。他认为,新书是几代考古人集体研究的结晶,并已通过考古学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的“融合与超越是中国文明活力源泉”文章被新书收录。他说,考古发现是基础,研究阐释是灵魂。公共考古不能一味迎合公众,需要通过《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这样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阐释读物来引导。他还建议将来聚焦古代的礼乐文化、古代的宗教信仰、古代的中外交流等主题,推出更多考古图书。

以“文明、国家与早期中国”文章收录于新书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戴向明研究馆员认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术体系,将来要消化层出不穷的海量考古发现资料,可推动考古研究成果图书持续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的文章被新书收录。他表示,《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出版可概括为服务大局、满足需求、引导公众等三方面重要意义,其中,主要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需求。他建议,将古史传说纳入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以“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文章收录于新书的中国人民大学陈胜前教授认为,《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出版恰逢其时,书名雅俗共赏,也很亲民。他希望从培育读者(观众)的角度,今后随着考古发掘研究持续推进,更多组织出版图文并茂的、写给大众的考古学等图书。

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的“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文章收录于新书。他说,《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在内容选题上,既收录有老一辈权威专家为后来考古研究打基础、有指导性作用的文章,也重视最新、最前沿的一线田野考古重大发现,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仍在继续,今后还应不断推出相关考古成果出版物。

“从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学家眼中的中华文明起源》出版座谈会”由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张广然主持,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总结说,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探索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将其中最具代表性又较易为大众阅读的经典文章遴选出来、结集出版,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根据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建议,文物出版社今后在考古与文明起源学术成果出版、大众普及出版中将不断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