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運輸成本太高,每十萬軍隊,都要用70萬戶,350萬人運糧,而這三百五十萬人,還要停止農業生産。
這絕對不是信口雌黃。

缺糧一般都是長途戰争,本地戰争一般不會出現缺糧問題。
《孫子兵法》中對這一問題,有專業的解答: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裡,百姓之費,公家之俸,日費千斤,内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意思是,一隻十萬人的軍隊,如果出征千裡,需要70萬家農戶停止生産來專門提供給養。
在當時,每家人口大概在5個人左右,也就是10萬人在千裡之外打仗,需要350萬人運糧。
怎麼會需要這麼多人呢?這也太誇張了吧。
因為古代交通技術落後,運糧主要依靠人和牲口,人和牲口也得吃飯啊,不然路上餓死了,糧食誰送呢?
是以裝車的糧食并不能全部送到前線,大多數都是路上吃掉了。
打個比方,一個人拉着一匹馬,拉了五百斤糧草。
成年人每天大概2斤糧食,由于一直需要走路,消耗大,一個人一天3斤糧食,一匹馬一天大約12斤糧草。一天的消耗就是15斤糧草。
長途運送都是十天起步,而且送糧的人返程時候還要吃糧食。
如此一來五百斤糧食運到前線也就剩下幾十斤了。
數字可能不精确,但就是這麼個意思。
這還不算其它損耗,實際上送達前線的糧食可能更少。如此一來,隻能靠人數去堆,一個人隻能送幾十斤糧草到前線,就必須運用大量的人力。
這運送的人,期間還不能幹活,350萬人停産,這是什麼概念。
這350萬人,是純粹的虧空,不能從事農業生産,還需要再有人來喂飽這三百五十萬人的肚子。
哪個國家也耗不起這樣的打法,是以缺糧是常有的事。
隻有這一種運輸方法嗎?
有沒有便宜一點的運輸方法?
有,走水路。
水路的消耗,比人拉着牲口運糧小多了,最起碼船不用吃飯。
船的承載量也遠遠高于馬匹。
但是,船的要求很高,
第一,要有水;
第二,水要足夠深,否則擱淺;
第三,河流要順暢,中間不能斷流,不能出現落差太大的水域,比如遇到瀑布,直接玩完。
是以,很多時候水路是不能用的。
比如諸葛亮北伐,水路就走不通。
因為劉邦出漢中二十年之後,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把漢水截斷了,直接改變了河道。
這就導緻當年韓信可以運糧走的水路,諸葛亮走不了了,秦嶺運糧簡直就是噩夢。
水陸合作,一起使用可以嗎?
可以,但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水路和陸路的交彙處,要有那麼多人,那麼多馬等着運糧。
否則把人和馬全部裝在船上,除了速度快一點之外,沒有任何差別。
随着時代的發展,戰國時期的運糧損耗,到了後世,有了質的改變,但比例也相當驚人。
一個士兵在前線,最起碼需要兩個人運糧提供給養。
比如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中,魏延也講到了運糧的情況: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
大概意思是,給我五千精兵,再給我五千個抗糧食的士兵,我直接去偷襲長安。
魏延準備奇襲長安,距離雖然遠,但相比較于千裡,已經非常近了,如此距離,五千精兵都需要五千個抗糧食的。
距離短,損耗低,都需要一比一運糧,何況長距離。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就是為了解決運糧問題。
除了運糧的損耗和大量人員不能耕種以外,還有一個苛刻的地方。
打仗的軍糧和平時吃的不同,軍糧必須要易儲存、易煮熟、有營養。
肉類這些保存期限短的,還沒運到前線就全部變質了,古代雖然已經知道用鹽來提高食品有效期,但成本太高了,鹽在古代可是奢侈品。
豆類也不行,這玩意不容易煮熟。
行軍打仗并不像電視劇演的一樣,生火做飯不假,但沒那麼多時間,講究的是速度,炒幾個菜,配着饅頭,喝着湯,想什麼呢,根本不可能。
古代戰争的主要食物是粥,幹糧為輔,根本沒時間做出精緻的吃食。
而且豆子也不好消化,最要緊的是,容易把同伴臭着,想一想幾萬個人同時那啥的場景。
豆子一點用沒有嗎?也不是,豆子可以做成醬,畢竟蛋白質還是要補充的。
小米在衆多食物中脫穎而出了。
小米易儲存,根據唐代文獻記載,小米可以儲存9年。
小米易加工而且有營養。
最重要的是種植廣泛,在隋唐以前,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都在黃河流域,小米是黃河流域的傳統生産區。
稻米雖然也能儲存四到五年,但這玩意貴,産量不高,屬于奢侈品,是以袁隆平教授是多麼偉大。
薅羊毛不能逮着一隻羊一直薅,不然容易秃。
長時間的戰争,主要軍糧相對單一,很容易把國庫吃空的,畢竟不可能年年大豐收。
總結
古代缺糧一般都是發動遠端戰争,由于交通技術相對落後,道路更不像今天四通八達,是以消耗極大。
隻能通過人數去堆起前線的軍糧,這就導緻了糧食大面積減産,國庫會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态。
由于古代儲存方式相對落後,士兵的糧食比較單一,這對于國庫來說,又是一種負擔。
這也是古代一打仗就會缺糧的原因。
随着時代的發展,缺糧的情況逐漸改善,除非天災,一般都是官員A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