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秦淮桑」
首圖 |「雙子陽光的豆豆」
清沈朝初有《憶江南》詞詠蘇州:
蘇州好,城裡半園亭。幾片太湖堆崒(zú)嵂(lǜ),一篙新漲接沙汀,山水自清靈。
城中半是園亭半是民宅,想想那時的盛況,真是偉觀。
是園必有石。湖石疊山,玲珑險怪。石或臨水,或依牆,或推門可見,或納入花窗,猶如一幅山水畫卷,筆觸雄峻簡遠,意境隽永清奇,令人低徊不已。
@暗香盈袖1965▼
@Rose-歡顔▼
身世:枕波漱流
湖石産于太湖,以洞庭西山消夏灣所出為最佳。
石有色白者,如覆殘雪,如籠輕紗。又有色青黑者,如染墨痕,如蔭樹影。
年月深遠,滴水尚可穿階,而湖石受水浪沖擊拍撞,不知幾千萬年之久,嵌空、穿眼,不足為奇,奇的是它玲珑險怪毫無斧鑿痕迹,可見自然才是絕好的雕刻師,此人力所不及也。
古時采石人稱為“采人”。計成《園冶》中說:“采人攜錘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三言兩語,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極為艱險。水深湍急,采石是一險;石沉浪高,出石是一險;山長路遠,運石又是一險。險險相扣,一峰巨石輾轉曲折,方得以走入皇家宮苑或是私人園林,其中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财力,叫人不敢想象。
@橘塗初四▼
此石表面遍布窪穴,大小不一,凹凸不平,謂之“彈子窩”,乃水流激齧而成,充滿清野之趣。
這種“彈子窩”亦可“造假”。太湖的能工巧匠們取山上的旱石,鑿打穿眼,雕刻彈窩,再将石塊置急流中,在浪濤激撞之下,人工斧鑿的痕迹被抹去,時日一長,便如天然生成的一般,可以亂真矣。
有句話說“園無水不活”,若再加一句,便是“園無石不古”。這些醜拙醜拙的太湖石,多被用于園林的疊山或是裝點藝術。
@喜馬拉雅北坡的魚▼
風骨:痩皺漏透
前人品湖石,有四要訣,一曰“瘦”,二曰“漏”,三曰“透”,四曰“皺”。
“瘦”指外形的清癯,不流于鄙俗粗笨。
一園之中,老梅、蒼松、修篁、細流、曲徑,無不清瘦,瘦則生奇,氣韻自出。庭院立湖石,石也是瘦的,孤峙無倚,風骨落落,正如朱良志所說:“無所依傍,一任性靈。”
“漏”即嵌空穿眼,言湖石大大小小之孔穴,漏而生巧,不滞不塞,除透光通風外,還可漏景。
人在石邊,透過孔穴看花,影影綽綽,含蓄委婉,頗有虛窗觀景之妙。
@EutyDing▼
“透”者,我認為說的是湖石孔穴貫通,有空靈婉轉之妙。亦可用清朝李漁的話來解釋,“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
蘇東坡曾得一石,名“小有洞天”,石下置香爐,則香氣袅袅,煙霭滿岫。煙霭何以出之?便是沿着孔穴,由此處穿到彼處,袅袅透出。
今之雅人,亦有癡石者,于書房,或是茶室,清供一品湖石,素日觀之,如在泉石之間,徜徉遊賞,悠然自适。倘于石下木座中置小香爐,則滿室清雅,可得東坡“小有洞天”煙雲出岫之緻。
@镤堂▼
至于“皺”,衣衫起褶子曰“皺”,風過水面推出層層觳紋曰“皺”,湖石層疊的紋理亦曰“皺”。皺中有曲折,有層次,有滄桑。皺,是湖石潛藏于水激蕩千萬年之久的明證。
朱良志在《頑石的風流》一書中說:“水就是石上紋理的作手。紋理,就是對水的隐括。”是以,縱然頑石出水,立于旱地,仍能使人感受到遠古的濤聲、風浪,乃至于幽雅寂然的雲水煙色。
@火之星2100▼
@攝影師故意城▼
花圃看花,觸目清麗,看的是皮相。
園林賞石,意态蒼古,賞的是骨相。
就拿留園的冠雲峰來說,束腰高峻,瘦也;嵌空穿眼,漏也;玲珑貫通,透也;紋理褶曲,皺也。風骨落落,風流蘊藉,“瘦、漏、透、皺”四者兼具,便是一峰好湖石。
入畫:片石深緻
古之人,癖石者甚多,寫石畫石者亦不在少數。
元人筆下湖石,線條清簡,着墨無多,看去便有一種蕭散山林的意韻。
顧安畫竹石,幾叢翠筱,搖曳拂空,竹下立湖石,水墨淡淡,寫出其形其意,充滿深寂悠遠之感。另有數根幼筍從石邊冒出,盎然生氣撲面而來,使人感受到一派和煦的春意。
倪瓒有《梧竹秀石圖》,梧竹相依,蒼翠秀潤,自不必說。綠蔭遮映的一拳湖石,皴法粗野,荒率天真,别有一種意趣。
《梧竹秀石圖》,倪瓒▼
園林中,湖石搭配梧竹,頑拙秀潤;搭配芭蕉,則深緻幽清。
明朝陳洪绶曾作《蕉林酌酒圖》,畫上芭蕉幕天,湖石玲珑多緻,婉轉險怪,石後花枝橫斜,若隐若現。一頭戴儒巾士人靜坐酌酒,神閑意遠,身前石案厚重,上置古籍銅器。畫的前端是兩名女子,妝容清麗,衣着淡雅,一人捧壺,一人坐在青闊的蕉葉上,将菊花放入水中輕輕蕩洗。畫面不涉塵嚣,極為幽靜。風吹葉動,開敗的花朵嘩然散落,鳥雀喧鳴,無不可聽可感。
那蕉林湖石,是畫,也是園林中常見的景緻。那悠然酌酒的士人,是陳洪绶自己,也是每一個“笃好林薮、泉石膏肓”的中國文人。
《蕉林酌酒圖》,陳洪绶▼
疊山:靜若太古
蘇州園林疊山,多用湖石,蓋因其風流古秀,玲珑奇巧。
遊園多回,我至今所見湖石假山,極曲折迷離者,莫過獅子林。
獅林假山,路徑旋繞,洞壑幽暗,令人如逢八陣圖,又似走迷宮,困于其中,“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别有幽趣。
而幽邃拙古者,最是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于蘇州景德路,園子小而幽僻,景點集中,亭台錯落,花木交映。
假山位于東部,占地面積僅半畝,而有千岩萬壑之勢。其間步磴數級,山崖險峭,洞壑杳然,飛梁橫空,下臨碧潭,幽邃深遠,靜若太古。
此山,相傳為乾嘉年間戈裕良作品。
戈裕良疊山,“以大塊豎石為骨”,再輔以“挑、吊、壓、疊、拼、挂,嵌、鑲”之法,洞頂用大小石鈎帶聯絡,使山石渾然天成,千年不壞。
古之疊山者,無不精通畫理,戈裕良亦然。
環秀山莊假山峰巒秀古,洞壑玲珑,俨如天然圖畫,難怪陳從周贊曰:“正畫家大膽落墨,小心收拾,卷雲自如,皴自峰生,悉符畫本,其筆意兼宋元山水畫之長。”
遊環秀山莊,愛的便是那一潭秋水一房山。湖石山洞壑深秀,下臨澹澹清池,山水相依,輕柔與雄峻并生,風流與風雅共存,悠哉!美哉!秀哉!壯哉!
“出得風波外,任他池館深”,太湖石,出于湖,秀于園,而雅于畫。一片寒姿,曾作秋山秋水骨,今為風流風雅客。
參考資料:
文震亨《長物志》,計成《園冶》,童寯《江南園林志》,陳從周《園林清話》,朱良志《頑石的風流》
說明:本文會同時在作者“秦淮桑”個人公衆号“秦淮桑小集”上釋出。攝影作者前帶有@符号的,均為微網誌賬号名稱。未經取得攝影師授權,不得下載下傳使用本文配圖。
或許您會喜歡: 園林夢話系列
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
公衆号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