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
作者:張衛國

家鄉!我回來了。
暫别了喧嘩的省城,學業之暇,我又回到了您溫暖而厚實的懷抱!
我的家鄉,位于湘鄂贛交界之處,那個山青水秀,古老又充滿生機活力的湘北平江縣,在這生我養我的家鄉土地上,赓續着紅色的血脈,“平江起義”的星星之火,共同點燃和推動了中國革命和華夏社會變革的燎原之勢,她是新生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搖籃之一。廣袤富饒的4125平方公裡的家鄉大地:山巒起伏,群峰競秀;層林盡染,樹木參差;阡陌縱橫,肥田沃地;山環水繞,物阜民熙。連綿巍峨的幕阜、連雲兩大山脈,就像兩條巨龍橫亘于家鄉故土的南北,林木華蓋之群山,孕育着豐富的甘泉碧水,彙集于山地溝壑,涓涓流淌,策源并滋潤了家鄉的兩大江河:汨羅江和昌江河。她們分别從縣域東、北兩個方向縱貫全境,流淌向西,挽起家鄉的群巒沃野,潇灑奔放,川流不息,碧波清浪。恰似母親的豐富之乳汁,哺育着在這裡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鄉父老兄弟;又似若兩根銀線,串起了家鄉富饒的田園,錯落有緻的村莊;滔滔江河之水,如同不知疲倦的樂師,晝夜彈奏着家鄉勤勞憨厚山民們的喜怒哀樂。乃至形成了家鄉“兩山夾兩江”的地理态勢和良好厚實之自然生态環境。譽為:藍墨水之源的兩條家鄉母親河,是那樣清澈、碧綠、恬靜地沿着自然地理之軌迹流淌着,卻在下遊雙江口的楊梅江,江河約會,相擁親吻,合二為一,蜿蜒西去,最終依勢投奔到了那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之懷抱。
是啊!這就是賦予我生命,養育我成長的家鄉之紅色土地。在這古老的搖籃裡,我度過了金色的童年時代。我愛家鄉的山山水水,我感恩家鄉的父老兄弟,我敬仰崇拜家鄉衆多的文人騷客和英雄豪傑,卻也更是留戀和向往在家鄉祖居老屋旁,那承載着我童年之夢想飛揚的“月牙塘”。
哦!“月牙塘”,在祖居老屋東側名為王家井的地方,有一口形似上弦月亮的小藕塘,童年的夥伴們都叫她“月牙塘”,家鄉世代農耕之長輩又更形象地稱之為“牛角塘”。這彎彎的小藕塘呀,真是成了我孩提時代夢想放飛的精神家園:我那貪玩好勝的淘氣在這裡彰顯;小小男子漢那敢作敢為之勇敢在這裡施展;唯我獨尊“孩子王”之奢望也在這裡得到滿足;而對家鄉故土之依戀那蒙隴的情愫更是在這裡萌發…
盛夏,每當和兒時的夥伴們在“月牙塘”玩得興趣盎然的時候,作為“孩子王”的我,此刻愉悅的心情卻常常有些超然,因為,我總是被“月牙塘”中那盛開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所吸引。
是啊,朋友!你一定讀過現代散文家、詩人、著名學者朱自清先生,那脍炙人口的散文經典名篇:《荷塘月色》對月光下荷蓮之倩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繪;也一定欣賞過似出水芙蓉般盛開的荷花,那風姿綽約的靓豔;更是一定贊美過她:“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那獨具的秉性與美德。而我們老家“月牙塘”的荷花呀,還有另一番形象之風采:那盛開怒放的鮮花,不就是我們家鄉村姑,那純潔清雅之靓麗倩影的真實寫照嗎;那含苞待放的花蕾,不更是我們山鄉小夥,那憨厚健壯紅潤臉膛之笃實縮影嗎。習習清新迷人的山風吹過,荷蓮飄逸,泛起“月牙塘”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如醉如癡,留連忘返……老家“月牙塘”的荷花美,而家鄉勤勞、純樸、憨厚、善良的山民們的心靈更美。
仲秋,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月牙塘”,懷着對知識的求索,帶着理想與事業的追求,也肩負着嬌妻溫柔之囑咐和襁褓中幼子的殷殷企盼,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遲到的大學生,終于跨進了地處省城嶽麓山下,那座财政金融的高等學府——湖南财經學院的大門。但不管在何時何地,我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愫仍是那麼執着,遊子歸鄉的心情總是那麼迫切,每當學校假期的學業之暇,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搭乘返鄉回家的長途公交汽車,踏上歸鄉之旅。每當汽車進入甕江淤泥的平江縣界,又沿着207省道的盤山公路,前行至縣域南部地理屏障:嶽部嶺山頂之時,我透過車窗玻璃,俯瞰并遠眺着家鄉的青山秀水,回味着在老家“月牙塘”那有趣難忘的童年時光,怎不讓我觸景生情又情不自禁,我的眼睛都濕潤了;此時此刻我似乎真正讀懂和體會到了,當代文學家、詩人,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獲得者艾青先生,在《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的經典名句:“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詩意情感。對家園故土的深沉之眷戀,喚起了我如同詩人那般的心靈意境與共鳴;就像有一種無形的家鄉情愫,在心中升華,我真得想對魂牽夢萦的家鄉,發自肺腑地真情訴說:
家鄉,我會回來的!
“月牙塘”,我會回來的!
荷花!學成歸來,我願和你一樣,用畢生的精力與風采,為古老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家鄉增添秀色!
作者簡介
張衛國,湖南财經學院畢業,湖南省平江縣人,多年從事銀行工作,文學與筆耕愛好者,常有銀行論文,散文作品見諸報刊。現為農發行退休員工。
圖檔: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