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關于淳于髡的叙述,《史記》上寫道: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史記·滑稽列傳》

在先秦時代,“髡”是一種刑罰,是指被人剃掉須發。放在今天來看或許沒什麼大不了,可在當時那個年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被人強行剃光須發,可是一種十分具有侮辱性的懲罰。

“贅婿”一詞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按照當時的習俗,家裡的長女不能出嫁,要留在家裡主持祭祀,是以長女若是要成親,隻能招男人入贅。若不是家裡真的窮困到無力娶妻,也不會有人選擇入贅。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由此可見,淳于髡确實是出身于社會的底層,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在混戰不斷的戰國時期混得風生水起,成為稷下學宮最具影響的學者之一,更是得到了齊國三代國君的賞識和器重,被記載在了《史記》上,名流千古。

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先後進行了變法改革,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是以,各個領域、階層的學者和思想家有了一展拳腳的機會。他們著書立說,互相高談闊論,很快就出現了思想領域“百家争鳴”的局面。

各個學派之間既互相争鬥,又互相學習借鑒,他們雖然從不同的利益團體出發,卻又不是政治的附庸,不依附于某一個政治團體,而是遵循“用我則留,不用則去”。

而在這一時期,齊國因為經濟發達、政治開明,加上齊國國君給予士人的待遇更為豐厚,于是吸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學派彙集稷下,使得稷下學宮成為了當時各學派荟萃的中心。

稷下學宮始建于田齊桓公時期,興盛于齊威王、宣王,一直延續到末代齊王時期才衰弱下去,最終消失于秦統一六國時。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而早在田齊桓公創辦稷下學宮時,淳于髡就已經是“稷下先生”。到了齊威王即位後,淳于髡更是被拜為“上卿”,曾經以使節的身份多次出使其他諸侯國,周旋于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國命,是一名傑出的外交家。

一鳴驚人

齊威王當政初期,因為貪圖享樂,不理會朝中政事,荒淫享樂徹夜飲酒,把朝中政務都交給了卿大夫打理。

周邊的各路諸侯見此趁機攻打這個新興的田齊政權,齊國内政紛亂,岌岌可危。而朝中大臣又不了解剛即位的齊威王的秉性,不敢貿然進言。

在齊國内憂外患之際,淳于髡卻敢于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長的“隐語”諷谏齊威王,最終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定,變法圖強。

淳于髡說之以隐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史記·滑稽列傳》

齊威王胸懷大志,并非昏庸無能之輩,淳于髡的諷谏一下子點醒了他。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淳于髡的諷谏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他上朝召集各縣令縣長七十二人,獎勵了一個,處死了一個,整頓了内政,并整肅軍威準備迎戰諸侯。各諸侯國都很震驚,紛紛歸還了侵占齊國的土地。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淳于髡的才能得到施展,得益于齊威王對人才的尊重,不計出身。也正是是以,淳于髡開始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逐漸從一個不治而議論的“上大夫”變成了可以代表齊國出使他國的外交官。

出使楚國

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楚王看到他身材矮小,便鄙夷地戲谑道:

“難道齊國就找不出一個像模像樣的人了嗎?而派了先生你來!先生有什麼特長呢?”

面對楚王的嘲諷,淳于髡這一次并沒有用隐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

“我并沒有什麼特長,隻有腰中七尺長劍,是用來斬殺無狀之王的。”

楚王見此惶恐地說道:

“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句玩笑罷了。”

看到這裡,使人不得不聯想到曆史上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兩人一樣都身材矮小、貌不驚人,卻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氣度折服了傲慢無禮的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淳于髡生活的時代要比晏子晚一百多年,對這位齊國曆史上的賢相,淳于髡十分佩服,也處處以他為榜樣。

又有一次,齊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國,并特意帶去一隻鹄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鹄就飛了。淳于髡卻沒有慌張,而是托着一個空鳥籠,優哉遊哉地去拜見楚王,對楚王解釋道:

“齊王使臣來獻鹄,過於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飲之,去我飛亡。吾欲刺腹絞頸而死。恐人之議吾王以鳥獸之故令士自傷殺也。鹄,毛物,多相類者,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服過,叩頭受罪大王。”

這一番話,說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饑渴,讓它出來喝水”,說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絞頸而死”,說明淳于髡的勇;“擔心别人非議楚王”說明淳于髡的忠;“不願另外買類似的鳥來代替”,說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齊、楚兩國之間的通使斷絕”,說明淳于髡的義;“服罪”、“領罰”,說明淳于髡的誠。

這樣一個仁、勇、忠、信、義、誠兼備的人,試問楚王又怎麼忍心去治他的罪呢?

果然,楚王最後非但沒有怪罪,反而賞賜了淳于髡大量的金銀财寶。

推薦賢才

淳于髡的才能得到施展,得益于齊威王對人才的尊重,不計出身。

在齊威王死後,其子齊宣王即位,因為執政初期便貪戀酒色,以至于當時稷下學宮的許多人才離開了齊國,淳于髡也不例外。

稷下學宮的成功使得其他各國紛紛效仿,其中魏國的梁惠王在各國用重金厚禮招賢納士,淳于髡、孟子等人紛紛來到了魏國。

梁惠王親自接見了淳于髡,兩人一連交談了三天三夜,毫無倦意。面對才學過人的淳于髡,梁惠王十分欽佩,甚至許下“卿相”的職位。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在魏國期間,雖然魏王對淳于髡禮遇優厚,但他卻不為所動,一直沒有出仕做官。

後來,淳于髡離開了魏國,輾轉多地後最終還是回到了齊國。

見識到了其他國家的情況,淳于髡深切明白,如果繼續讓齊宣王這樣驕奢淫逸而不重視人才,齊國多年的基業将不複存在。

于是淳于髡通過借古喻今,大膽地向齊宣王進言,希望他能重振稷下學宮,廣納賢才。

面對淳于髡的勸說,齊宣王一開始并沒有重視,反而以“國中無士”的理由來搪塞淳于髡,畢竟經過這麼多年,齊國的許多賢士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離開。

然而,淳于髡卻并沒有放棄,反而在一天之内向齊宣王舉薦了7位賢士。看見自己國家還有這麼多人才,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内心卻不禁有些懷疑。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麼能嫌我一天之内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史記》淳于髡:一個無力娶妻的人,為何能混得風生水起?

最終,經過淳于髡等人的勸谏、督促,齊宣王悟出“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道理,重新營造稷下學宮,以優厚的待遇招納人才,使得齊國國勢複盛,稷下學宮也再度恢複了以往的繁榮面貌。

相對而言,齊宣王算不上是個明君,可毋庸置疑的是,在齊宣王執政期間,齊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稷下學宮達到了最繁榮鼎盛的時期。

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總結

都說“伴君如伴虎”,淳于髡一生輔佐了齊國的三代君王,甚至還做過太子的老師,可見齊國國君對淳于髡這位稷下元老的信任和倚重。

鄒忌拜相時,淳于髡便率稷下先生七十餘人向其問難,使得鄒忌重視禮法、厲行改革;荀子到稷下遊學時,淳于髡這位出身低微的稷下先生,已經是稷下學宮中元老級的人物,荀子經常向他請教,其“隆禮重法”的主張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響。

縱觀淳于髡的一生,你會發現他所學十分博雜,學無所主。但是,淳于髡的思想并非沒有自己的章法。從史料關于淳于髡諷谏國君、問難師友的記載來看,他是兼重禮法而更傾向于法治的。

淳于髡得享高壽,他死時,弟子送葬者有三千人,足見其門徒衆多、德高望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