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原創,今天是第1678天
《管見參考》
全國走好網上群衆路線典型案例
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成績突出個人
紹興市網上文化家園示範項目
紹興市全民閱讀優秀項目
紹興市最美領讀者

文/管見 主播/張彬
孔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說的是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另外,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是以要根據不同的特點加以教育。
不過,教育還是有普遍規律的,今天,我就來說說三種實用性、通用性兼具的教育方法。
第一種:先穩定情緒,再解決事情。
遇到事情,先穩定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再去處理具體的事情。
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責怪,如果讓孩子情緒失控了,家長往往會束手無策。
很多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其實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隻是想通過發洩情緒來掩蓋自己的害怕,這時,家長要安撫孩子,讓孩子先平靜下來,而不是用吼叫、哭鬧、離家出走等解決問題。
當然,家長自己也要控制好情緒,不能孩子一出問題就非打即罵。
家長一定要切記:
教育孩子,一定要先穩定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安撫孩子的情緒,切不可”火上澆油“。
第二種:先選擇時機,再細分場合。
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天天耳提面命,對孩子諄諄教誨,孩子不僅“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而且還嫌家長唠叨。
這是什麼原因呢?
主要原因是沒選對教育時機。
教育孩子的時機,可以分為“固定”和“突發”兩類。
“固定”,是指在一個時期内,標明某一天,比如周末或者每月第一天和孩子溝通,讓孩子養成定期反思的習慣。
“突發”,是指面對孩子的突發問題時和孩子談心談話,這時,孩子知道自己理虧,往往能聽得進去,不會産生很強的抵觸心理。
除了抓住教育時機,教育孩子還要分場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家長眼中老是隻有“别人家的孩子”,在公衆場合,嘴裡挂着的總覺得什麼都是别人家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
這樣的表述,會嚴重傷到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自卑和敏感,無法接受别人的“正常建議”。
第三種,好好吃飯,親密溝通。
研究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大小,和父母在家庭裡的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的交流呈現正相關。
對現代人來說,飯桌,已經變成了“有效溝通”的主要場所。
孩子平時都在學校裡,隻有晚餐的時候,家人們才能團聚在一起,餐後孩子很快就要做作業,很難進行溝通。
是以,家長特别是爸爸晚上下班後盡量能夠早點回家,和孩子一起吃頓飯,這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也隻有這時,家人都處在一個自在的氛圍,家長以放松的心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餐桌上的溝通,比“正式約談”更有效,能讓孩子表達出更多真實的感受。
以上的三種教育方法,每個家庭都可以實施,不過任何事情都一樣,都是說說容易做做難,比如第一種方法要有效果,家長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前提,又比如第三種方法,如果一個爸爸十天半月不着家,天天酒局麻将,連個團圓飯都吃不上,又何談什麼教育?
正所謂:
好方法,人人都可學。
要做到,家家都很難。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管見參考》視訊号
更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