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2月27日訊(通訊員 顧言心)“呀?你這是懷二胎了嗎?”“你是懷孕了嗎?怎麼胖了這麼多?”近幾個月來,陳女士時常被熟人問起類似的問題。原以為是疫情期間長期居家隔離長胖了,但這小半年似乎隻有肚子胖了,而且還硬硬的。本以為是懷孕了,陳女士自己驗了尿,卻沒有懷孕,每個月月經都準時來,隻是月經量一個月比一個月多。接着陳女士就出現了頭暈、全身沒力氣的症狀,臉色也越來越差,還暈倒過一次。懷着忐忑的心情,陳女士來到了株洲市婦幼保健院婦科門診就診。
這一檢查就不得了,血紅蛋白指數為71g/L,已經是中度貧血,比正常女性少了1/3。經超聲醫生仔細檢查,在陳女士的子宮上發現了一個“西瓜”大小的瘤體。這個瘤體是良性還是惡性呢?陳女士非常擔心。

普婦及婦瘤科主任何美芳經過仔細檢查後告訴陳女士,她這一系列的反應都是子宮肌瘤惹的禍,而且這個肌瘤巨大,直徑有15cm,肌瘤硬生生的把陳女士的子宮撐得有懷孕4-5個月大,是以陳女士的月經才會那麼多,這麼大的子宮肌瘤,必須要手術。
考慮到陳女士的肌瘤長得很快也不能完全排除惡性的可能,還合并明顯貧血。經過周密詳盡的檢查及準備後,何主任組織全科讨論,給陳女士制定了專屬的手術方案。經過手術,何主任順利地幫陳女士剝除了肌瘤,并且保留了子宮。幸運的是,術後病理結果顯示該惡性良性腫瘤是良性的。
“我太幸運了,醫院的團隊很專業,謝謝你們。”術後查房時,陳女士高興的說。術後陳女士恢複的很好,氣色也明顯變好。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惡性良性腫瘤,據統計30歲以上婦女約20%有子宮肌瘤。肌瘤多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檢時發現。症狀與肌瘤部位、大小和有無變性有關,而與肌瘤數目關系不大。常見症狀有月經量增多。
子宮肌瘤容易“盯上”哪些人?
1. 育齡期女性
30-50歲年齡段女性,子宮肌瘤比較多發,建議定期體檢。20歲以下以及絕經後的女性新發子宮肌瘤比較少見。絕經後體内雌激素水準下降,體積小的肌瘤容易萎縮,甚至會自行消退。
2. 有子宮肌瘤家族史
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得過子宮肌瘤,那得子宮肌瘤的機率沒有子宮肌瘤家族史的人高4.2倍。子宮肌瘤有明顯遺傳傾向。
3. 長期月經紊亂者
長期月經紊亂,多是體内激素水準紊亂導緻。子宮肌瘤是激素依賴性疾病,是以,月經紊亂的女性子宮肌瘤高發。
4. 慢性婦科發炎困擾者
慢性婦科發炎也是子宮肌瘤的危險因素之一,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附件炎、子宮内膜炎等,請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徹底治療。
5. 長期體力勞動者
長期體力勞動者的子宮肌瘤患病率高于辦公室白領。一項研究支援了這一觀點:勞工患病率(7.27%)高于幹部(3.27%)和專業技術人員(2.68%)一倍以上,這可能與其經濟收入、文化水準、工作生活、衛生條件、自我保健意識等因素有關。
6. 肥胖者
研究顯示,體重每增加10公斤,患子宮肌瘤的風險增加21%。但您也不用過于擔心,肥胖常由多種複雜的原因導緻,如精神壓力、激素紊亂等,子宮肌瘤與肥胖可能都是這些因素的共同結果,不能簡單地認為肥胖就是子宮肌瘤的病因。
7. 濫用激素藥物和長期精神壓力過
精神壓力大、反複流産、常使用激素及類固醇類藥物也可能導緻子宮肌瘤“光臨”。精神壓力大會影響内分泌水準。過量使用避孕藥會讓體内雌激素水準升高,進而容易導緻子宮肌瘤。是以,減少藥物濫用,保持心情愉悅,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子宮肌瘤的風險。
8. 多囊卵巢綜合征女性
如果得了多囊卵巢綜合征,往往卵巢功能亢進。顆粒細胞瘤、卵巢粒膜細胞瘤等擾亂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疾病,都可能導緻子宮肌瘤的發生。
9. 沒有懷孕和生産經曆的女性
生産次數越多,子宮肌瘤發病率越低,因為懷孕和哺乳期,卵巢不排卵、雌激素分泌處于低水準,進而保護子宮。
10. 吸煙的女性
吸煙的女性更容易得子宮肌瘤,因為香煙中有拮抗雌激素得物質,也因為如此,經常吸煙的女性也容易衰老。說明雌激素在體内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11. 部分染色體異常者
細胞遺傳學研究顯示,約25%~50%的子宮肌瘤患者存在細胞遺傳學的異常,包括12号染色體和17号染色體片段互換,12号染色體重排及7号染色體部分缺失等。
除上述因素外,主流醫學一緻認為子宮肌瘤為激素依賴惡性良性腫瘤,雌孕激素協同促進肌瘤生長。
總的來說,子宮肌瘤好發于生育年齡,青春期前少見,絕經後萎縮或可消失。子宮肌瘤的發病被認為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單一原因并不是的子宮肌瘤的充分條件,但如果您正處于上述危險因素之中,請盡早關心一下您的子宮,抽空去做個體檢,别讓子宮肌瘤鑽了空子。不要像陳女士一樣,都明顯失血貧血了才來就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