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戈百戰丨說馬

兵戈百戰丨說馬
兵戈百戰丨說馬

馬字是象形字,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也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就是家畜名。

馬是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

馬是十二生肖之一。也當作姓氏,如三國名将馬超,抗日名将馬本齋。

兵戈百戰丨說馬

鞍馬之勞、枕戈汗馬、止戈散馬、人仰馬翻、單槍匹馬、兵荒馬亂、千軍萬馬、洗兵牧馬、快馬加鞭、兵馬不動糧草先行、鞍不離馬甲不離身。這些成語都顯示馬與戰争、與軍事、與軍人的密切聯系。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杜甫筆下的馬。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是王維筆下的馬。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是陸遊筆下的馬。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岑參筆下的馬。

兵戈百戰丨說馬

《拾遺記·周穆王》就曾列出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裡;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這八駿是周穆王巡狩征戰的得力助手,伐犬戎,征昆侖,皆賴其威。

名将為馬取名更有趣。

齊桓公所乘的馬,名叫“拂雲飛”,據傳他與寵臣管仲外出打獵,老虎見了這匹馬,竟然吓得伏倒在地。

秦始皇嬴政擁有号稱“七龍”的良骥,分别叫:追風、白兔、融景、追電、飛翮、銅雀、長凫。他輪流鞭策,南征北戰,完成統一大業。

秦末西楚霸王項羽給他的寶馬取名“骓”。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的戰馬叫“的盧”。

燕人張飛性情暴躁而馬名文雅,叫“玉追”。

兵戈百戰丨說馬

曹操騎的馬為“絕影”,意思是此馬速度之快,連影子都跟不上。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有匹機智勇敢的馬,為昭彰這匹騎力不衰的馬的功績,将之賜封為“揚威将軍”。

唐太宗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駿馬為: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烏。李世民所經曆的最主要六大戰役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唐玄宗李隆基愛馬成癖,也喜歡給馬賜雅稱。他給外國進貢的六匹馬取名為:紅玉辇、紫玉辇、平山辇、淩雲辇、飛香辇、百花辇。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的馬名為“烏龍駒”,同為骁勇之譽。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記得我聯考那年,有篇滿分作文就叫《赤兔之死》。

兵戈百戰丨說馬

據說,赤兔馬全身火炭紅,沒有半根雜毛,但除了腦門的一塊白色“月芽”狀。據說隻要騎乘之人往這裡拍一下,它就會像飛起來一樣奔跑,真是“日行千裡,夜走八百”的良駒。

此馬先随董卓、後從呂布;後呂布被殺,被曹操轉贈關羽,關羽斬嚴良、誅文醜多靠赤兔馬之神速;也許受關羽影響,十分忠義,關公遇難後,絕食而亡。

馬不但忠誠,而且智慧。有個故事叫老馬識途。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桓公、管仲和隰朋等人攻打孤竹國,春去冬回,回來路上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馬領路,終于找到了歸路。

說到馬和軍人,就不得不說騎兵。騎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騎兵的國家之一。早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大膽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在中原國家中首創騎兵,稱雄天下。

元代是中國騎兵發展的鼎盛時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依靠強大的騎兵,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廣闊的疆域。

騎兵,曾是我陸軍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快速力、沖擊力、和獨立作戰能力,其行動受地形、氣候的限制小,便于在平原、高原、草原和沙漠地區進行戰鬥,它曾在我軍對敵鬥争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兵戈百戰丨說馬

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隊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騎兵團。

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在長征路上的甘孜地區組建了我軍第一個騎兵師,當時是紅軍裝備最精良、機動最快的部隊。

抗戰時期,我軍先後建有軍委騎兵團、八路軍留守兵團騎兵團、115師騎兵團、120師騎兵支隊、129師騎兵團、綏蒙騎兵遊擊師。淮北平原上的新四軍第4師騎兵團,稱之為“紅色哥薩克”。

電視劇《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德勝率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聯隊血戰,壯烈犧牲。特别是他在被日軍斬斷左臂的情況下,仍舉起馬刀,大喊“騎兵連,進攻!”。單刀匹馬向日軍沖鋒的悲壯場景,震撼了觀衆。

兵戈百戰丨說馬

解放戰争是我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最多時達到13個騎兵師。我軍騎兵在長征路上、在抗日戰争内蒙古地區和解放戰争的西北戰場、東北戰場、華北戰場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軍經過數次大裁軍,僅象征性地在中國西部地區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騎兵,已成為一種兵種的标本,而騎兵部隊也開始成為一種神秘與傳奇的象征。

盡管騎兵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策馬揚刀的血性不能丢,“蒙古馬”的精神還要繼續傳承。

(作者:趙建平;題字:張飙)

戰區權威釋出 轉載注明來源

來 源 | 中部号角

期 号 | 第884期

監 制 | 劉敏學

編 審 | 趙國濤

主 編 | 趙建華

責任編輯 | 賈興華

點選在看,兵戈百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