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字是象形字,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也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就是家畜名。
马是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也当作姓氏,如三国名将马超,抗日名将马本斋。
鞍马之劳、枕戈汗马、止戈散马、人仰马翻、单枪匹马、兵荒马乱、千军万马、洗兵牧马、快马加鞭、兵马不动粮草先行、鞍不离马甲不离身。这些成语都显示马与战争、与军事、与军人的密切联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笔下的马。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是王维笔下的马。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陆游笔下的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岑参笔下的马。
《拾遗记·周穆王》就曾列出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宵,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这八骏是周穆王巡狩征战的得力助手,伐犬戎,征昆仑,皆赖其威。
名将为马取名更有趣。
齐桓公所乘的马,名叫“拂云飞”,据传他与宠臣管仲外出打猎,老虎见了这匹马,竟然吓得伏倒在地。
秦始皇嬴政拥有号称“七龙”的良骥,分别叫:追风、白兔、融景、追电、飞翮、铜雀、长凫。他轮流鞭策,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给他的宝马取名“骓”。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战马叫“的卢”。
燕人张飞性情暴躁而马名文雅,叫“玉追”。
曹操骑的马为“绝影”,意思是此马速度之快,连影子都跟不上。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有匹机智勇敢的马,为昭彰这匹骑力不衰的马的功绩,将之赐封为“扬威将军”。
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骏马为: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李世民所经历的最主要六大战役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唐玄宗李隆基爱马成癖,也喜欢给马赐雅称。他给外国进贡的六匹马取名为:红玉辇、紫玉辇、平山辇、凌云辇、飞香辇、百花辇。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马名为“乌龙驹”,同为骁勇之誉。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记得我高考那年,有篇满分作文就叫《赤兔之死》。
据说,赤兔马全身火炭红,没有半根杂毛,但除了脑门的一块白色“月芽”状。据说只要骑乘之人往这里拍一下,它就会像飞起来一样奔跑,真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良驹。
此马先随董卓、后从吕布;后吕布被杀,被曹操转赠关羽,关羽斩严良、诛文丑多靠赤兔马之神速;也许受关羽影响,十分忠义,关公遇难后,绝食而亡。
马不但忠诚,而且智慧。有个故事叫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桓公、管仲和隰朋等人攻打孤竹国,春去冬回,回来路上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说到马和军人,就不得不说骑兵。骑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建骑兵的国家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大胆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在中原国家中首创骑兵,称雄天下。
元代是中国骑兵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依靠强大的骑兵,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广阔的疆域。
骑兵,曾是我陆军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快速力、冲击力、和独立作战能力,其行动受地形、气候的限制小,便于在平原、高原、草原和沙漠地区进行战斗,它曾在我军对敌斗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28年4月,我军第一支骑兵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正式成立,1933年成立了骑兵团。
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甘孜地区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骑兵师,当时是红军装备最精良、机动最快的部队。
抗战时期,我军先后建有军委骑兵团、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115师骑兵团、120师骑兵支队、129师骑兵团、绥蒙骑兵游击师。淮北平原上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称之为“红色哥萨克”。
电视剧《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率领骑兵连与日军骑兵联队血战,壮烈牺牲。特别是他在被日军斩断左臂的情况下,仍举起马刀,大喊“骑兵连,进攻!”。单刀匹马向日军冲锋的悲壮场景,震撼了观众。
解放战争是我军骑兵部队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多时达到13个骑兵师。我军骑兵在长征路上、在抗日战争内蒙古地区和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东北战场、华北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军经过数次大裁军,仅象征性地在中国西部地区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骑兵,已成为一种兵种的标本,而骑兵部队也开始成为一种神秘与传奇的象征。
尽管骑兵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策马扬刀的血性不能丢,“蒙古马”的精神还要继续传承。
(作者:赵建平;题字:张飙)
战区权威发布 转载注明来源
来 源 | 中部号角
期 号 | 第884期
监 制 | 刘敏学
编 审 | 赵国涛
主 编 | 赵建华
责任编辑 | 贾兴华
点击在看,兵戈百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