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媳在家不做飯,下班在外面吃了才回來,我還要幫她帶娃嗎?”

執筆:檸兒【原創内容,歡迎個人收藏轉發】

昨天鄰居秦阿姨來我家跟我婆婆聊天,倆人又聊起了秦阿姨那個“不懂事的兒媳”。我聽見秦阿姨又抱怨說:“兒媳在家不做飯,下班在外面吃了才回來,我還要幫她帶娃嗎?”邊說還邊錘錘自己因為抱孫子而整天酸痛的胳膊。

我婆婆聽完一聲歎息:“哎,現在的年輕人确實沒法說。我們當長輩的都是當菩薩供着的,不過也怪你把兒媳擡得太高了,好像天天欠她似的。你看我家兒媳婦,我們倆就像朋友一樣,我尊重她,她也尊重我,互相關心,互相擡舉。還有,年輕人喜歡在外面逛街、吃飯、跟朋友聚聚會什麼的,你也别總唠叨她,還到處說,她聽了自然不高興,下班就不想回家,回家自然也懶得理你,懶得心疼你了。”

見秦阿姨有所觸動,我婆婆又接着說:“還有啊,千萬别整天把幫兒媳婦帶娃挂在嘴邊,那孫子是你的,當奶奶的帶帶也沒啥。而且,那也是你兒子的孩子,不能光讓你兒媳一個人感恩,也得讓你兒子知道心疼你,帶着你兒媳一起感恩你才對。”

說實話,聽了兩位婆婆的聊天内容,我真心覺得我婆婆比較有智慧,也比較開明。如果兩代人住在一起,老人能做到以下幾點,那麼再“不懂事”的兒媳也會變得懂事。

“兒媳在家不做飯,下班在外面吃了才回來,我還要幫她帶娃嗎?”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整天唠叨和對外說年輕人壞話

不可否認,确實有那種不懂事的兒媳婦。但是,如果老人作為長輩以身作則,先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年輕人,那麼年輕人也會尊重老人,并且慢慢以心換心做個好兒媳。是以,像我鄰居秦阿姨這種愛唠叨、愛管事的老人,其實應該學會管好自己的嘴,不要整天去唠叨年輕人,更不要總在外說年輕人的壞話。

其實,一家人有什麼話,在家裡當面就能溝通了。不是什麼大問題,最好不要開口去唠叨。如果真的是大問題,不能忍受的話,建議坐下來好好溝通一下。自己一家人關着門把問題解決了,就不用讓外人看笑話了,更不用讓年輕人因為從别人口中聽到老人說自己壞話而生氣了。

“兒媳在家不做飯,下班在外面吃了才回來,我還要幫她帶娃嗎?”

拎得清是非對錯,别總胳膊肘往“内”拐,要多體諒兒媳婦

另外,從秦阿姨總說“幫兒媳帶娃”這件事來看,她覺得自己帶孩子是幫兒媳,而不是幫兒子,是以總是埋怨兒媳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其實,孩子也是她兒子的,應該是幫兒子帶娃,不應該把帶娃的責任都歸到兒媳身上,覺得自己幫忙帶娃是幫兒媳。

也就是說,作為婆婆,要拎得清是非對錯,别總胳膊肘往“内”拐,要多體諒兒媳。比如,如果覺得兒媳在家不做飯,不懂得心疼老人,就可以從自己兒子入手,督促兒子學做飯、做家務,指責兒子不心疼父母,不管家事。同時,也可以說讓兒子和兒媳一起做家務、教育孩子,強調家是兩個人的,這樣兒媳再傻也聽得懂意思。這樣一來,也可以告訴小兩口,這些事本來就是他們該做的,老人隻是去幫忙而已。

“兒媳在家不做飯,下班在外面吃了才回來,我還要幫她帶娃嗎?”

姿态别放太低,要懂得引導兒子兒媳學會知足和感恩

作為老人,幫襯子女,心疼子女無可厚非,但是一定不能把姿态放得太低。要知道,很多“巨嬰子女”、“啃老族”都是老人給慣出來的。如果老人一開始姿态就不放太低,明确告訴父母養大子女已經盡了義務了,他們結婚成家之後父母就不再做他們的免費保姆、不再負擔他們的生活開支,頂多可以幫襯一下。

是以,想幫忙做家務、帶娃這些,都不是父母應該做的,子女沒權利要求父母做這做那,更不應該對父母的付出各種挑剔和不懂感恩。隻有懂得引導兒子和兒媳學會知足和感恩,老人在幫他們帶娃的時候才不至于受委屈,一家人才能和諧相處。

今日話題:網友們,你們對上文秦阿姨抱怨兒媳的話怎麼看?

~~~~~~~~~~~~~~~~

當媽之後,每天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剛剛因為孩子的調皮氣得半死,轉眼因為孩子一句暖心的話又感動得稀裡嘩啦。當娘的,就是在氣死與愛活中來回穿梭……希望不斷充電,做孩子們心中最想要的“媽媽”。

從事過兒童圖書編輯、兒童名著解析,寫過企業家、養老院長、律師等名人采訪稿,如今熱衷育兒寫作。關注【檸果育兒】大家每天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互相取暖,雲上牧娃。

注:圖檔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