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衮在清朝曆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他,或許順治帝無法順利坐皇位。當然順治帝在位期間對多爾衮相當不滿,根據史料記載,順治即位完全是因為多爾衮受豪格、代善等勢力制約,無法一家獨大,最後選擇立福臨為帝,自己攝政,退而求其次,同享權位。

據史料記載,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衮成了皇叔父攝政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每每出行,文武百官都要列班跪送;他又覺得順治帝的玺印放在宮中,不友善他使用排程,便自作主張取來府中;同時,多爾衮還把自己的儀仗種類加到了20種,幾乎與皇帝儀仗比肩。
種種所為,引起了順治帝的強烈反感。順治七年,多爾衮出獵古北口外時意外受傷,很快去世,死時年僅39歲。消息傳回京城,順治帝十分哀悼,領着王公大臣缟素迎多爾衮,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甚至追尊多爾衮為“義皇帝”,定廟号成宗。然而這一切很快就變了。
多爾衮的死對頭們紛紛出來告發其大逆之罪,順治帝下令處死了與多爾衮有關的剛林、巴哈納等人,多爾衮勢力瞬間瓦解,他也成了滿清的逆臣,被“诏削爵,撤廟享,并罷孝烈武皇後谥号廟享,黜宗室,籍财産入官。”敢為多爾衮求情叫冤的人,全部獲罪被流放甯古塔。
順治皇帝年幼登基,自然受到過多爾衮的不少鉗制,心懷不滿,可以了解。之後康熙、雍正相繼登位,康雍兩朝共經曆了70多年,順治給多爾衮定下的罪,康熙雍正都不敢多說。直到乾隆時期,多爾衮才獲得翻案的機會——為何祖父、父親都沒做的事,乾隆卻敢為之呢?
雍正在位期間,朝中上下都是嚴苛整肅之風,等乾隆即位,便立刻施行寬仁,廣獲人心,比如,他把自己被幽禁多年的親叔叔胤禵給放了出來;乾隆帝想做一個好皇帝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乾隆三十八年,他下了一道谕旨,肯定了睿親王多爾衮為大清定鼎中原做出的貢獻;
這是乾隆的第一步。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廷修國史時,乾隆正式下旨為多爾衮翻了案:“王(多爾衮)之立心行事,實為笃忠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宜複還睿親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緻祭。其爵世襲罔替。”
多爾衮終于又從逆臣變成了忠臣,他泉下有知,隻怕會感動得痛哭。而乾隆這麼做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多爾衮一案本就疑窦重重,但多爾衮生前的功業不可忽視。正如乾隆所說,若多爾衮有心取而代之,他不會早點動手嗎?康熙、雍正二帝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基于祖宗成法,不敢挑戰順治帝威嚴。
但乾隆不一樣。乾隆立志向聖祖爺康熙看齊,能夠施以仁君風範之處,便盡量做好,這不僅是向康熙學習,也是乾隆内心自信的展現,他相信自己能夠做得比聖祖爺更好;當然,乾隆還是顧及了順治帝的面子,沒說順治帝看走眼,隻說宵小作惡,蒙蔽順治帝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