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威懾之前的美蘇熱戰:美國為什麼不願意打?

二戰剛結束的時候,美國已經擁有了原子彈,而蘇聯直到1949年才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為何美國不利用這一時間差進攻在蘇德戰争中元氣大傷的蘇聯?

西方還真有人認真考慮過立即進攻蘇聯,徹底消滅這個紅色威脅,但是在權衡了利弊之後,這個計劃無果而終,化為幾十年的冷戰和若幹場局部戰争。

當時進攻蘇聯的一個有力理由是:

蘇聯在衛國戰争中傷亡巨大,軍民傷亡高達2000萬人,如果此時進攻蘇聯,蘇聯恐怕沒有多少預備隊了,是以說,趁他病,要他命!

西方陣營裡最熱心于此的莫過于英國首相丘吉爾,根據1998年的公布的檔案,丘吉爾指令英國武裝力量聯合參謀部制定了名叫“不可思議行動”的計劃,将使用英美聯軍、英國裝備訓練的波蘭流亡軍隊,再從二戰德軍老兵中招募至少10萬軍隊進攻蘇聯。

核威懾之前的美蘇熱戰:美國為什麼不願意打?

兵棋複原的“不可思議行動”計劃

丘吉爾不僅僅地用如此作戰計劃鼓動西方陣營備戰,1946年3月5日,他還跑到美國去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鼓動美蘇對抗。

然而,相信美國決策層中的理智人士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後,是不願意進攻蘇聯的,除了丘吉爾這個積極鼓動者是外國人之外,原因可能有怎麼幾點:

1.美國持類似看法的著名人物是二戰名将巴頓将軍,他在戰争剛結束的時候就在美蘇軍隊的官方會面中以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對待蘇聯軍官,發表過重新武裝德軍,然後去進攻蘇軍的言論。但是巴頓與1945年12月21日在離奇的車禍中重傷不治而死,不管車禍真的是意外還是“被安排”,總之美軍中少了一個進攻蘇聯的熱心鼓動者。

2.而蘇聯方面,顯然也通過各種管道獲得了西方的種種動向。為此,進攻柏林的大部分精銳部隊都編入了駐德叢集,并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組織親蘇的德國軍隊,在雙方的邊境摩擦中,雙方互有得失,讓美國意識到與蘇聯沖突并不容易。

核威懾之前的美蘇熱戰:美國為什麼不願意打?

聯合閱兵式上的斯大林-3坦克

然而下面兩點可能更重要:

3.從法國在大戰中的表現來看,不盡如人意,英國的陸軍規模不大,美國在二戰後實際上已經是西方諸國的盟主。那麼進攻主力也隻能是美軍。

如果美國全力以赴征服了蘇聯,勢必兩敗俱傷。那麼實力略遜一籌的英法肯定會恢複一戰前的強國地位,美國不劃算。

如果蘇聯在戰争中獲勝,美國元氣大傷,法國這個40年迅速向德國投降的國家恐怕會“眼疾手快”地再次投降。

而英國更是縱橫捭阖的高手,戰前反蘇,而蘇德戰争爆發後宣布和蘇聯聯合,斯大林戰役結束後,丘吉爾更是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向斯大林贈送斯大林格勒之劍以示慶祝,二戰後又積極反蘇,這個國家對于美國來說,其實并不可靠。美國還是不劃算。

核威懾之前的美蘇熱戰:美國為什麼不願意打?

丘吉爾在戰時向斯大林贈送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劍

是以美國何必要放棄西方諸國的盟主地位,去追求有很大風險的未來?

4.美蘇在戰後利益分割方面存在着某種默契,那就是用不流血的手段去瓜分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在亞非拉各個擺脫殖民統治的新生國家中,美蘇迫不及待地送來援助,培養代理人,趕走英法的影響。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是其中影響重大,表現明顯的事件之一。

是以,西方的盟主美國不願意進攻蘇聯,開戰就無從談起。

而且,49年蘇聯的首顆原子彈爆炸,蘇聯的原子彈技術有很多來自美國的線人提供的資料。後來就有說法指出,有很多線人并不是處于信仰或者喜歡蘇聯而交出這些資料,而是因為他們擔憂美蘇開戰,覺得原子彈能阻止世界大戰再次爆發,是以主動向蘇聯透露這些資訊的。

閱讀更多軍事内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