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吳·呂蒙(孫元晏)

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征行去志難回。

不探虎穴求身達,争得人間富貴來。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呂蒙是江東名将,幫助孫權立下巨大的功勞。不過這個人的評價卻不怎麼好,原因無外乎他背刺盟友,偷襲關羽,不僅導緻劉備集團最有可能興複漢室的一次戰役失敗,還殺死了具有很高人氣的關羽。“荊州之戰”的是非對錯小編暫且不談(也分不清楚,隻能看屁股坐在哪一邊),其實在這之前,呂蒙對荊州已經有過一次進攻,取得了荊州南部的三個郡,劉備和孫權也險些發生戰争。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這件事。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劉備和孫權對荊州的歸屬問題

“赤壁之戰”是一次非常有影響的戰役,它最大的影響就是迫使曹操将尚未消化掉的大部分荊州吐了出來,被孫權和劉備兩家重新瓜分。我們僅看《隆中對》也知道,

荊州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發達,擁有漢水和長江作為屏障,南部又有很多山嶺,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最重要的是,南郡這個地方至關重要,因為南郡既可以向西進入益州這個天府之國,也可以順江東下,來威脅揚州。

這個地方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想要,隻不過孫權拿了南郡以後,需要面對曹操和劉備南北雙方的壓力,實在是有點力不從心,于是孫權就把南郡借給劉備了。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把南郡給劉備,雖然緩和了防禦上的壓力,但是也失去進入益州的通道。可能孫權也是非常後悔的,還腆着臉提議和劉備一起伐蜀,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劉備早就把劉璋視為一塊肥肉,表面上說得天花亂墜,反正就是不讓你孫權通過。結果時機成熟以後,劉備自己進入益州,吞并了劉璋的勢力。

《獻帝春秋》:“孫權欲與備共取蜀……備不聽軍過。”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劉備通過南郡獲得這麼大一塊地盤,這就讓孫權更加不滿。“赤壁之戰”的主力是自己,“南郡之戰”的主力還是自己,最後好處卻全讓劉備拿了。孫權就惦記着劉備手裡這幾個荊州的郡,劉備當然不能給,聲稱自己取得涼州之後再還荊州。孫權當然不相信劉備的鬼話,單方面派遣官吏到荊州,全被關羽趕了回來。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

可以看到,孫權和劉備在荊州歸屬問題上已經發生沖突,但這個沖突又與後面的沖突不同,

後面的沖突是位于長江上遊的南郡對揚州的威脅,這裡沖突相當一部分是孫權對劉備實力增長的不滿,是以想取得長沙、零陵、桂陽這三個戰略價值不那麼大的郡,既可以和剛剛控制(但是很有限)的交州交通,又能滿足孫權的心理,

可是劉備通通不答應。這個時候劉備的主力部隊在益州,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也在益州,荊州相對空虛一些,于是孫權對荊南三郡發動了進攻。

孫權對荊州發動進攻

孫權這次軍事行動與後面的“荊州之戰”不同,其目的在于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而非南郡。但是南郡的關羽也必須要對付,是以這次戰役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孫權、魯肅、甘甯牽制關羽主力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孫權決定對荊州動兵。孫權親自來到陸口作為後鎮,魯肅率領一萬的軍隊屯兵在巴丘,阻止關羽南下救援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關羽的兵力非常有限,如果關羽貿然率兵南下,那麼巴丘的魯肅和陸口的孫權就很有可能直接對南郡用兵。一旦南郡被拿下,即便關羽能夠保住荊州南部的這三個郡,那結果也是與益州的劉備斷絕,孤懸在外,免不了被吃掉的下場。

是以關羽很小心地留在南郡,沒有做出什麼動作。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禦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劉備得知這個消息,不願意放棄荊州,于是率領五萬大軍來支援關羽,其中劉備自留兩萬坐鎮公安,用來保護南郡的安全,應對孫權可能的進攻;關羽領三萬軍隊南下到益陽。于是孫權也讓魯肅到益陽,與關羽對峙。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兩件比較著名的事情。一是魯肅要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把劉備臭罵一頓,但是軍國大事并不能由唇舌來決定,即便魯肅在口頭上占了上風,也僅能提現魯肅的辯才和勇氣,對荊州歸屬沒有太大影響;二是關羽意圖率領五千人趁夜渡水襲擊魯肅,甘甯有三百部曲,加上魯肅調給的一千士兵,成功阻止關羽渡水的意圖。

從這件事也能看出,關羽雖然也善于操練水師,但對江東軍隊的水戰能力還是十分忌憚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将軍單刀俱會。”

《三國志·吳書·甘甯傳》:“肅便選千兵益甯,甯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

呂蒙襲取三郡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孫權和魯肅起到了牽制劉備、關羽的作用,作為這次進攻荊南三郡的主将,呂蒙的表現如何呢?根據史料的記載,這支軍隊有兩萬人,主要将領有呂蒙、潘璋、呂岱、孫皎、鮮于丹、徐忠、孫規、孫茂等人。面對江東的兩萬大軍,荊南三郡的抵抗力量不夠用,于是長沙太守廖立當時就跑路了,桂陽也投降了。不過安成縣、攸縣、永新縣、茶陵縣以及陰山縣的抵抗力量還是集中起來對抗呂蒙,雖然迫于呂岱的進攻而投降,但是并非真心歸順,這個在下文會提到。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

《三國志·蜀書·廖立傳》:“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

《三國志·吳書·呂岱傳》:“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縣吏共入陰山城,合衆拒岱。”

這樣一來,就剩下零陵郡。零陵太守郝普不願意投降呂蒙。而這個時候劉備的援軍已經趕到,關羽與魯肅也在益陽對峙。魯肅的軍隊少于關羽,孫權感到不放心,指令呂蒙與魯肅合兵一處,分擔魯肅的壓力。呂蒙失去武力進攻零陵的機會,不過他想出一條勸降的計策。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當初呂蒙從長沙到零陵,路過酃縣,裡面有一個叫做鄧玄之的人,是郝普的好朋友。

呂蒙隐藏了孫權的指令,告訴鄧玄之,劉備在益州正在被夏侯淵圍攻,關羽也被孫權困在南郡,派來的援軍也被孫規擊敗,零陵已經成為一塊飛地,早晚要攻破。

鄧玄之拿這些虛假資訊勸降郝普。郝普信以為真,認為再抵抗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于是開城投降,呂蒙迅速控制零陵,然後趕回益陽。

這個時候孫皎(存在争議,《呂蒙傳》中孫皎留在零陵,《吳主傳》中說孫皎趕到益陽,小編暫且以《呂蒙傳》為是)留在零陵,呂岱留在長沙,呂蒙和魯肅在益陽。而前度投降的五縣官吏又發生抵抗,安成縣長吳砀占據攸縣,中郎将袁龍占據醴陵,打算與益陽的關羽南北夾擊呂蒙和魯肅。但是這次抵抗的意義并不大,呂岱攻克醴陵,斬殺袁龍;魯肅攻破攸縣,吳砀逃走。總的來說,孫權基本上取得了零陵、桂陽以及大部分長沙的控制。

呂蒙襲取荊州并非隻有“荊州之戰”,聊一聊呂蒙計取三郡一事

後續的“湘水之盟”

雖然三郡被孫權收入囊中,但是劉備和關羽的軍隊還沒有撤退,雙方仍然處于對峙的狀态,有可能發生一場戰争。不過這個時候益州又出現新的狀況,曹操攻打漢中,張魯潰敗,新到手的益州面臨巨大的危機。權衡利弊之下,劉備隻能趕回益州,驅逐張郃、夏侯淵等人,保證益州的安全。于是劉備和孫權訂立“湘水之盟”,以湘水劃界,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屬于劉備;湘水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屬于孫權。兩家罷兵,劉備回去打張郃,孫權開心合肥遊。是以說後來孫權偷襲荊州,雖然符合江東集團的利益,但确實是屬于毀約背盟的行為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