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當中,有些人明明可以不死,而最後卻選擇了死。
這樣的人,我們該佩服,還是該批判?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樣的人。
尾生為“信譽”而死,為情而死
《莊子·盜跖》中記載了一個事情,一個叫尾生的人,和一個姑娘約好了在一座橋下見面。
等待的過程讓尾生感覺無比漫長,但不巧的是,橋下河水漲了,尾生想走,又害怕姑娘來了看不見他,于是繼續等着姑娘,此時,在他的心裡可能隻是希望河水漲得慢一點。
河水淹過了尾生的膝蓋,尾生沒有走;河水超過了尾生的腰,他還是沒有走;河水終于淹過了他的脖子,他還是沒有走,隻是抱緊了橋下的柱子;終于,河水漫過了尾生的頭。就這樣,尾生一命嗚呼。
尾生可以選擇不死嗎?一定可以,但為了“信譽”,為了“情”,尾生選擇了死。讓人很感歎,卻無法讓人佩服。
田光為了保守秘密而死
說起田光,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的朋友荊轲,想必不知道的人很少。
據說,田光是個智勇雙全的人,一生行俠仗義,遊戲人生,廣交朋友。
有一天,燕太子丹邀請田光刺殺秦王嬴政。田光以“年老”為由,謝絕了太子丹。但,同時田光舉薦了自己的朋友荊轲。太子丹說:“很好,你推薦的我放心,希望你不要将我們刺殺秦王的事情透露出去,希望你保守秘密。”
田光答應了太子丹的要求,把事情給荊轲說清楚後,田光就當場自殺了,看來秘密确實保守了。
荊轲被田光給驚到了,太子丹也被驚到了。事實上,光是在易水河邊送荊轲,都來了好幾個人,說好地保守秘密呢?
田光完全可以不死,如果嘴夠嚴,活人也可保守秘密,隻是田壯士有點軸。
譚嗣同其實可以不死
清朝晚期,光緒皇帝采取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建議,進行了戊戌變法。
變法派人員中,有一個特别執着的人叫譚嗣同,他雖然不是變法的主導者,但絕對是最堅定的變法派。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派人抓捕變法人員。康有為颠了,梁啟超跑了,但譚嗣同沒有跑,他不是跑不掉,而是不屑于“抱頭鼠竄”。
終于,慈禧的人抓捕了他,還抓捕了另外五個人,合稱為:變法六君子。
譚嗣同在獄中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著名詩句。
可惜,慈禧等人并沒有被譚嗣同的愛國熱情所感動,在菜市口斬殺了“六君子”。
譚嗣同本來是可以逃掉的,但他選擇了直面人生,選擇了以血換醒沉睡的國人。死得确實有點可惜。
中國曆史當中,“明明可以選擇不死,而最後選擇了死亡”的人,不止這幾個,篇幅所限,就列舉這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