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胡學文邀讀者換種視角讀新作

25日下午,著名作家胡學文攜《有生》亮相南京可一書店,著名作家黃蓓佳、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黃荭擔任對談嘉賓,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張光芒擔任嘉賓主持。本場活動以“《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為主題展開了精彩的對談與碰撞。

《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胡學文邀讀者換種視角讀新作

以“《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作為對談主題,這是第一次。文學,總是關乎人的生活,作為一部優秀長篇,《有生》所呈現的,比人們日常談論的現實更遼闊,也更真實。

《有生》是一個起始于接“生”的故事,它以接生了大約一萬兩千人的祖奶為主幹,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衆生為枝葉,為讀者建構起一方土地上的生命本相。“祖奶”喬大梅是一個接生婆,她是很多生命的引領者、見證者。這些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衆生,各自生發出自己的故事。他們的生死、情感、欲望,編織了一個壯闊而又浩瀚的文學世界。“接生婆”是離生命最近的角色,在鄉村,很多人都是靠接生婆的手才來到人間的。接生婆集女兒、妻子、母親等諸多女性身份集于一身,也最能展現女性生活和心靈的體驗與感受。

《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胡學文邀讀者換種視角讀新作

分享會現場,嘉賓們的對談熱烈而精彩,在黃蓓佳的記憶裡,胡學文的中篇小說《飛翔的女人》是曾經讓她印象很深刻的,黃蓓佳坦言,疫情後的這兩年,五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她一共就讀過兩部,其中一本就是《有生》,“胡老師的《有生》寫的是鄉村曆史畫卷,寫了好幾代人,中國大地上百年農村人民的生活,從17世紀開始,拓荒史,給我一種陌生感的震驚”。黃蓓佳說長篇小說就像一個巨大的建築,“進入閱讀後才開始進入建築,從光影、格調、建築内的軟裝、甚至是作者給你搭建的一級一級往上走的階梯,這是迷宮一樣的東西,要深入進去,一磚一瓦的探索和感受”,黃蓓佳覺得這樣的創作,寫的人了不起,讀下來的人也了不起,而這部《有生》就是值得大家花時間、花耐心去閱讀的一部作品,“它一定會帶給生活在江南這種魚米之鄉的孩子一種不一樣的震撼”。

黃荭對于書中女性的心理描寫印象十分深刻,“書中談到農村裡的野草野花,甚至連我都沒有見過的一些名稱,對自然細微的觀察,裡面還有講孩子們小時候曾經經曆過的故事,穿插在裡面很有意思。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很深,在這本書讀完之後我還甚至有些意猶未盡”。

《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胡學文邀讀者換種視角讀新作

長期以來,胡學文都被視為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家,及底層叙事的代表,他極擅長将壩上草原的風光、鄉間泥土的氣息、無名之輩的血淚移至紙上。胡學文曾表示,他在小說《有生》裡表現出了為這些女性無奈與愚昧的付出而心痛,也為殘酷的現實生活環境帶給她們的屈辱而憤慨,但更贊賞她們以善良頑強、韌性和忍耐完成心靈的救贖。潛心八年完成的《有生》,浸潤着胡學文的心血。胡學文說,在寫作中自己偏愛女性角色,“女性相比男性,更柔弱,感覺力更強,是人性和世界最敏感的探測器。”

《有生》在結構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叙述完一個視角人物後都要回到祖奶的章節再重新出發,仿佛祖奶已經成為一個叙事的參照系、一個相對穩定的原點。胡學文将此概括為“傘狀結構”,指出祖奶與五個視角人物的關系如同“傘柄與傘布”。胡學文首創的“傘狀”式叙事結構,讓讀者在看這部書時,像觀看電影一樣,鏡頭不停切換,情節的推進也極有節奏,讀起來非常過瘾。

《有生》與中國人的活法,胡學文邀讀者換種視角讀新作

正像著名評論家謝有順所說,“《有生》是一部厚重、紮實、雄心勃勃的小說。”《有生》以大膽的文學想象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形象一一祖奶。祖奶的靈魂裡包蘊着所有關于生命的民間信仰,她以接生的方式讓信仰輻射開去,我們在每一個人物身上都能看到祖奶的影子。胡學文滿懷對故土和鄉民的愛,秉持着對鄉土文化和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以民族寓言、生命史詩的宏闊格局和叙事雄心,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在一種宏闊的命運感中,用《有生》為鄉土立根,為衆生立命,為曆盡劫波又繁衍不息的百年中國立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