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古代進京告禦狀這事兒,想必大家都知道,可能有很多人認為進京告禦狀很簡單,就如影視劇中那般,一路上是遊山玩水,雖然有着些許波折,但最終告到天子禦前,得以申冤,然後皆大歡喜。

但有時候,有些事兒,不了解是不知道,了解了以後簡直是感覺天雷滾滾;比如說古代進京告禦狀這事兒,其實遠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簡單,難度很大,甚至一些為了發财的人,以此搞出跑腿代告禦狀等一條龍服務。

進京告禦狀竟然還有一條龍服務?

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在古代進京告禦狀其實都是萬般無奈下的選擇,進京告禦狀可謂是風險重重,比如說要面對官差的截拿、一路上吃住的盤纏、進京以後不一定能見到天子、即使案件被審理了,也不一定會翻案。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生意可做。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雖然古代進京告禦狀很是艱難,但還是有人在其中發現了商機,并且以此推出了跑腿等一條龍服務,還真是人才,可以說是古代相當有特色的跑腿服務了。

首先宋安之先來說說何為進京告禦狀。

我們以清代的進京告禦狀來說說,古代的進京告禦狀,被稱之為叩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可謂是曆史悠久。

到了清代,叩阍制度又衍生出京控制度,一般來說申冤百姓“擊登聞鼓”或是邀車駕方稱為“叩阍”。叩阍的地點可在京城、可在皇帝秋狝路上、可在皇帝南巡途中,控告地點不限于京城地區,主要是随着皇帝的活動軌迹而變,隻要能找到皇帝告禦狀就可以了。

而申冤百姓到京城都察院、通政司、步軍統領衙門等處呈訴申冤,是為“京控”。

籠統來說民間所謂的“告禦狀”,就包含了京控與叩阍這兩種訴訟途徑。

為什麼清代會出現京控制度呢,說白了就是如果大家都直接去找皇帝告禦狀,那麼皇帝是不勝其煩,是以京控制度應運而生。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而且古代的進京告禦狀,其實是封建統治者給百姓留下了一個最後的底線,那便是皇帝就是最後也是最大的青天。以皇帝角度來看,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使百姓不至于對朝廷失望透頂,他的目的不在于洗刷世間的冤案,而在于更好的穩固統治,對于百姓來說,這就是最後的希望。

兩者之間的思考問題不同,百姓是想借此洗清冤情,而皇帝要借此樹立最後的青天形象,不使大衆失望就好,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是以效果自然不同,是以進京告禦狀其實是困難重重。

在清朝前期,進京告禦狀的困難在于,你可能還沒有到京城,就被本地的官差截拿,是去而不得;躲過了官差截拿呢,一路上的吃住開銷也很大,離得近了還好說,離得遠了你不一定有錢過去,甚至要一路乞讨過去。

到了京城呢,有時候不一定可以見到皇帝,如果想要見到皇帝,就必須要忍受很多折磨,先是要忍受等待還有其他折磨,口稱冤枉,有時候即使是有人聽聞,也未必會受理;好不容易受理之後,一般先是交刑部審問,然後回到本地。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最後關鍵在于,一般百姓叩阍上訴告官,屬于是“原告有罪”的情況,是以案件審結以後,控告者一般要照例充軍。

這個成本不可謂不大,失敗了是浪費金錢和時間,冤情得不到受理,成功了呢,就等着充軍吧,簡直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是以這時期就出現了包攬跑腿的業務,就是代人上控,一般這些人都了解叩阍的流程,即使被判罪流放,中途也可以逃脫的,以後還可以繼續接受新的業務。

當然這隻是剛開始,此時的跑腿一條龍服務還沒有徹底完善起來。

清朝前期對于叩阍和京控一般來說,朝廷是不支援的,是以處罰比較嚴重;到了嘉慶帝開始,京控反而越來越普遍了。

京控為什麼普遍呢?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一是在于京控不同于面見天子的叩阍,懲罰很輕,不至于即使申冤成功了都需要接受懲罰。

二是在于,大家知道的任何一個朝代,越到後期,龐大的官僚機構會越腐敗,是以貪官污吏就會普遍化。

清朝到了乾隆後期,其實下面已經是A錢成風了,這些官員為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一般來說,民事訴訟雖然耗費較大,但還不至于使人傾家蕩産。

但相關的差役書吏需要打點,畢竟他們也是需要灰色收入的,還有官員會勒索你,這樣算下來,不說是無底洞,反正也是開銷很大的。

這時候,去京城京控的訴訟成本無疑就顯得很低了,畢竟路費再貴,也是貴不到哪裡去,而衙門的索取近乎是無窮的。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于是道光朝開始,越來越多距離京城較近的百姓是跳過府道藩臬督撫,直接向都察院或步軍統領衙門呈訴。

像直隸與山東一帶的老百姓,距離京師較近,京控路費相對來說很低,是以經常不等州縣的判決出來,就直接去京控。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在外涉訟不得便宜,不如赴京控告”。這樣一來,給中央造成了不小的負擔,以至于道光皇帝都抱怨道:“直隸山東等省有本省上司并未呈控,即行來京越訴者”。

因為京控的老百姓越來越多,之前就有的跑腿業務開始進一步完善,衍生出對京控老百姓的一系列服務。

一般老百姓進京告狀訴事,來回路程有幾十裡到幾百裡不等,如果不能馬上受理,肯定要在城裡過夜,必須要尋地居住等候傳喚。

基本上老百姓都會去專供呈告者投訴的旅館,這種地方被稱為“歇家”,歇家是什麼呢?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歇家非包攬官司之人,即希圖賺打官司入錢之人”。他們有着自己的人脈,可以幫助沒有訴訟經驗的百姓打通衙門裡的關系,或是幫他們代找訟師寫手等人咨詢。由此逐漸發展成一條龍的服務,當然這裡的消費很高,這就是代價,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城裡的歇家與訟棍合作,以此為營生據點,甚至可以使呈告者不用赴京,隻要在居住所在給錢到位就好,他們會替主顧雇人在京城代寫呈詞投訴,成為一項包攬服務。

當然這種服務是違法的,如果被揭穿,一般是要流放充軍的;當然在足夠利益之下,最不缺的就是以身犯險之人了。

不過這種一條龍的服務到了最後,反而有點代人打官司的意思,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哪裡都可以發現商機;好好一個進京告禦狀,發展到最後,反而形成一條龍服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産業鍊,真是讓人頗有些哭笑不得。

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服務介紹,今天就到這裡了,下期宋安之會再給大家說說其他冷門曆史的,敬請期待。

清代替人進京告禦狀的一條龍跑腿服務,你值得一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曆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曆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