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一說到清朝,很多人腦海裡就立刻蹦出來腐朽、落後、腐敗無能這幾個形容詞。确實如此,自乾隆末年開始,清朝便開始走下坡路了,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整個中國故步自封,白白失去了幾百年發展科學技術的機會。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了國門,清政府才方知後悔,可惜為時已晚,一系列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将這個一無是處的清政府慢慢推向倒台的邊緣。

其實,在國門被轟開後,清政府也掙紮過,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一條道走到黑。清政府也想反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奈何裝備和技術實在是跟不上,掙紮幾次無果後,才慢慢變得死豬不怕開水燙。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清政府曾搞洋務運動進行自救,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還是能看到一絲清廷想要反抗的決心的。而且,清政府那會雖然沒有技術,但是家底還算豐厚,沒賠款前,國庫還是比較充裕的。沒有技術,可以向西方國家買。

正是靠花錢,晚清時期的清政府部隊裝備還是十分精良的,什麼西式步槍和迫擊炮,清軍其實都配備。并不是我們想象中那般,手拿長槍大刀,靠肉身和敵人拼搏的形象。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不過,即便是裝備精良,在清軍身上卻毫無戰鬥力。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已經到了根裡,整個政治系統自上而下,全都爛透了,軍隊哪還有什麼保衛清廷,保衛國家的志氣,全是一盤散沙。這也是為何革命軍的裝備不如清軍,但辛亥革命還是成功了的原因。

還有一個十分生動的案例,當年,有錢的清政府甚至還進口了幾款克虜伯大炮,這個大炮是同時代最厲害的大炮,号稱“世界火炮之王”。該大炮由德國克虜伯家族生産,炮管長達11.2米,重達49多噸。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在當時,克虜伯大炮的有效射程是20000米,這已經是遙遙領先那個時代的射程了。尤其在3000米之内,能打穿任何東西,即便是65mm的厚鋼闆,對克虜伯大炮也不算什麼難事。最牛的是,還不是單發火炮,一次性能填裝和發射2發,2發的發射間隔不超過1分鐘。就這樣的裝備,别說打革命軍,就是打八國聯軍,也能五五開。

但現實是,這幾款克虜伯大炮在清政府手裡卻一炮都沒能開出來。原來,到了清朝末年,國庫已經相當吃緊,加上慈禧奢侈無度的生活日益嚴重,清政府最後連買炮彈的錢都沒有了。要知道,一發炮彈的造價是相當高的。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是以,到了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亥革命時,克虜伯大炮成了放不出炮的“假把式”,直到最後清政府滅亡,也沒能開出一炮。

後來,抗日戰争打響,這幾款克虜伯大炮落到了日軍手裡,日軍當然有錢買炮彈,其也成了日本侵華強有力的武器之一。用這幾門大炮,日軍攻下了一座有一座我國城池。不計其數的抗日先烈和平明百姓,死在了這門清朝的大炮下,着實諷刺。

清朝最強大炮,3千米内穿透鋼闆,射程2萬米,卻在交戰時一炮未發

看來,即便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救不了一個封建無能,腐朽的清政府。裝備固然重要,但打仗最重要的還是人心,沒有了人心和凝聚力,一切都是一紙空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