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七國之亂又稱七王之亂,是在西漢漢景帝期間的一次諸侯國叛亂。

這次的諸侯國叛亂是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景帝時期的第一次叛亂,僅三個月就被鎮壓。

這次變亂是一次諸侯地方勢力與中央集權專制的一次總的爆發,其因在于禦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呈上《削藩策》,請求削減諸侯封地。

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将楚王、趙王、膠西王以及吳王劉濞等封地和旁郡削減。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引起了吳王劉濞的擔心,于是劉濞與楚王劉戊通謀反叛,又聯合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五王一起發動叛亂,這就是

“七國之亂”

一、吳王劉濞戰前準備

1.以清君側名義發動政變

景帝三年,晁錯向景帝建議削藩,漢朝的大臣也讨論削減吳王劉濞的土地。劉濞擔心這樣下去削藩會沒完沒了,于是想要發動叛變。

但是現在天下已經太平,自從高祖一來沒有發生過大的事情,如果貿然發動政變就是以下犯上,遭受世人唾棄。于是想來想去劉濞決定打着

“清君側”

的旗号來叛變。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劉濞拉攏膠西王時,為了不落人口實,派大夫應高口頭通告,不帶書信,對膠西王說:

“現在陛下受了小人的蒙騙,擅自修改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誅殺善良的人,這可不順應天理。我們又是出名的諸侯,總有一天會被盯上,到時候可就不得安甯。我現在謹小慎微生怕犯錯,您也因為賣爵的事受到處罰,我覺得這樣的懲罰不合理。”

膠西王聽了,覺得有道理,忙問解決之道。應高說勸說膠西王,我們都是一樣的境遇,應該為天下除害。膠西王聽出了言外之意,連忙拒絕“這種叛亂的事怎麼能做?”。

應高說:“吳王以讨伐晁錯為借口,您隻要追随大王,就能夠吞并天下,到時候我們就可以分治天下。”

膠西王同意了,于是吳王和膠西王訂立盟約,一同反叛。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吳王這個借口找的巧妙,他利用了被削藩的諸侯對晁錯的怨氣,打出“清君側”的借口,聲稱皇帝身邊有小人,而這次起兵并非叛變,而是清繳皇帝身邊的奸臣。

這樣天下就以為劉濞發兵不是針對景帝,叛亂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不再是以下犯上了。

而諸侯也因為受到削減土地的懲罰,對晁錯十分不滿,都紛紛串通吳王發動叛亂。

2.全國總動員

2.1全國征兵

七國發難的時候,吳王為了征召士兵,對全國下令,自己的年紀是六十二歲,親自率領軍隊,而自己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

全國隻要年長和自己相同的,年輕和自己小兒子相同的,都要參加。這樣,吳王征兵二十多萬。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2.2征兵諸侯國

吳王在全國征兵,從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男性都征集來,也不過二十多萬,是以吳王又開始向諸侯國征兵,派人到南邊的閩越、東越,東越也發兵跟随吳王。

2.3壯大士氣,虛報人數

在景帝三年吳王出兵從廣陵出發,西渡淮河與楚軍彙合。在送給諸侯的信上誇大說,吳國土地雖然小,但是精兵也能達到五十萬。我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和南越有三十多年的友誼,南越也征兵跟随我有三十多萬人。

這樣的說法無疑是虛報人數,主要是給自己壯大士氣。吳國一共征集士兵才二十萬,如果按照吳王的說法,吳國征兵五十萬,再加上南越的士兵三十萬,這就達到了八十多萬士兵,但是實際上吳王的士兵數量是遠遠少于這個數字的。

2.4奸臣佞言,皇帝不查

吳王在書信上不僅誇大軍隊數量,而且将這次發難的矛頭都指向晁錯。在信中吳王說到,漢朝有奸臣,對國家沒做出什麼好事,但是一直侵占諸侯的土地。我們都是劉氏同胞,奸臣不但不能以禮相待反而專門懲治侮辱我們,禍亂天下。陛下身體欠安,精神恍惚失常,不能分辨奸臣,我們作為劉氏同胞,有責任讨伐奸臣,安定國家。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吳王這個說法将自己心裡的違逆想法摘得一幹二淨,矛頭都指向了奸臣,又指責皇帝不能分辨忠奸,将這次反叛說成大義淩然。

有了這一合了解釋,既能拉攏盟友,又能蒙蔽天下人的雙眼,也是十分“費心”了。

3.制定作戰方略

吳王指揮越國追随長沙王的兒子平定長沙以北,然後向西攻蜀漢;而跟随自己的有東越王、楚王、淮南王一起向西進攻;齊地諸王和趙王平定河間、河内後一部分進入臨津關,一部分和吳王在洛陽彙合;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雲中郡,然後統領匈奴軍隊進入蕭關,直取長安;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劉濞在七國之亂初期作戰有方,準備充足,使七國軍隊在一開始叛亂之時進展順利。

景帝聽聞消息,召來原先的吳國丞相袁盎商議此事。

袁盎認為,七國以皇帝身邊有奸臣為由發起叛變,不如滿足他們“清君側”的要求殺死晁錯,換取他們退兵。景帝采取了袁盎的建議,将晁錯在東市诓殺。但是七國叛軍并沒有是以退讓,吳王甚至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

4.重賞勇夫

吳王為了激勵士兵作戰士氣,還定下獎賞措施:

能夠殺死大将軍的,賞賜黃金五千斤,封邑萬戶;能夠逮捕殺死将軍的,賞賜黃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戶;能夠逮捕殺死副将的,賞賜黃金兩千斤,封邑兩千戶;能夠逮捕殺死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戶;逮捕俸祿一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戶;以上有功之人都可以被封為列侯。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吳王劉濞以千金财富吸引天下勇士,給了士兵在作戰中的動力。正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吳王用重金來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二、景帝武力鎮壓

1.周亞夫抵禦吳楚聯軍

周亞父被委派清繳叛軍的時候,認為楚軍士兵剽悍,不适合正面交鋒,于是想要斷絕吳楚兩國的糧道。

周亞父在去往荥陽的路上被一位士人趙涉攔住去路,趙涉勸說周亞夫如果按照原來的路線走,一定會被吳楚刺客攔截,應該改變路線,向右走經過藍田,出武關,抵達洛陽。

這樣繞着走雖然較遠,但是會直接進入洛陽武庫,打個敵人措手不及。

周亞夫按照他的計劃行事,果然平安到達洛陽,并且在原來的路線中抓住了埋伏的吳國的士兵。不僅如此,周亞夫能夠駐守荥陽,保住了荥陽以東。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當吳國進攻梁國的時候,景帝指令周亞夫救援梁國,但是周亞夫沒有聽從指令。不過他命人帶領輕騎兵,斬斷了吳楚兩軍的後路,斷絕了他們的糧道。吳軍向西有梁軍死守,無法進兵,于是掉頭來進攻周亞夫的軍隊,兩軍在下邑相遇。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由于吳軍急于求成,又糧食斷絕,吳軍士兵進攻不得。周亞夫沉穩應戰,在吳軍佯裝襲擊漢軍東南角的時候,周亞夫派人防禦西北方向,果然之後吳楚精兵襲擊漢軍西北方向,但是漢軍早有準備,吳楚士兵多次失敗,紛紛背離,加上大批士兵餓死,吳王不得已撤退。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二月,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将吳楚兩軍打敗,吳王劉濞丢盔卸甲連忙逃跑,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在逃跑渡過淮河之時,漢朝派人收買東越首領,東越首領将吳王誘騙出來刺殺了吳王。

2.平定叛亂

齊地膠西王等三個諸侯王的叛軍圍困臨淄的時候,漢将栾布率軍逼近,膠東王、膠西王、淄川王率軍傳回封地。膠西王的太子劉德說:“漢軍已經開始疲憊,我們可以趁機攻擊他們。就算是失敗,也能逃入海島隐蔽。”膠西王拒絕。

此時弓高侯韓頹當給膠西王送來信,讓他投降。

膠西王來到漢營請罪,說發兵是想要殺侵占諸侯土地的晁錯。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發兵用意其實在于謀反。膠西王慚愧自殺,膠西王國的太後、太子都死了,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

景帝誅殺晁錯換取和平,劉濞自稱東帝分庭抗禮,簡析七國之亂始末

曲周侯郦寄攻打趙國,趙王領兵傳回都城邯鄲。郦寄進攻了七個月都沒有攻破邯鄲城,匈奴得知吳楚軍隊失敗,也不肯援助趙王。

栾布平定齊國後與郦寄軍隊會合,引河水淹灌邯鄲,城牆毀壞,趙王也絕望自殺。濟北王因為被劫持的緣故,被迫參與叛亂,是以未被誅殺,封為淄川王。齊王劉将闾參與過七國之亂策劃,與膠西王通謀,被迫自殺。七國之亂以西漢中央政權勝利結束,僅三個月就被平定。

總結

七國之亂後,諸侯國的勢力被大大削弱,漢景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因為此次變亂,西漢吸取了經驗,諸侯國雖然還是存在,但是已經失去了政治權利,相比楚漢之争時諸侯國有自己獨立的軍隊,與獨立王國無異,現在的諸侯國已經沒有了再與中央集權對抗的條件。

這次七國之亂的平定,對于西漢政權的鞏固具有極大的推進,為後來漢武帝時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