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中國古時候的官場人士為了争奪朝政事務的話語權,采取的手段往往是“打小報告”,也就是抓住對方在話語上的那麼一兩句,然後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此無中生有地向皇上舉報死對頭有造反的不忠意圖。

而大多數的皇帝通常都會“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保證自己的權威統治不會受到任何威脅而動搖,采取“甯可殺錯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的做法,于是中國的官場自古就有着一種互相迫害的風氣,我看你不爽,我就置你于死地。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古代大臣之間的關系多為互害

我們所熟知的大文豪蘇東坡在後半生之是以過得那麼不順,就是因為遭到了其他人的惡意中傷。而那場專門針對蘇東坡文字獄的“烏台詩案”,還牽連到了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及其好友“王诜”,他們三人不僅被降了官職,還被貶到了外地,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

當烏台詩案這件事過了數年之久,宋仁宗去世後,由他年僅十歲的兒子趙煦繼承皇位,帝号名稱“宋哲宗”。

但由于這位皇帝的年齡太小,朝政事務便由太皇太後以垂簾聽政的方式代為管理,而太皇太後是一個堅定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是以在宋哲宗時期,支援司馬光和蘇東坡的她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而支援新法的變法派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壓。

司馬光去世後,群龍無首的保守派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從兩個派别勢力變成了三個黨派之間的政治鬥争,而這三個黨派分别是洛黨、蜀黨和朔黨,構成了宋朝曆史上相當有名的“元祐黨争”。

蘇東坡經曆了烏台詩案之後被貶到外地,那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甚至差點想不開跳湖自殺。而在這件事之後,支援新法的洛黨還一直針對他,想要再制造一場烏台詩案置蘇東坡于死地。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烏台詩案

洛黨的成員賈易看蘇東坡不爽,但當時蘇東坡都被貶到離京城好遠的地方了,可賈易依舊不肯放過蘇東坡,因為蘇東坡曾是支援保守派的蜀黨領袖,是以賈易就經常上奏折,說蘇東坡的壞話。當時管理朝政事務的太皇太後非常喜歡蘇東坡的詩文,是以并沒有讓賈易的奸計得逞。

賈易這人屢次打小報告,遭到了太皇太後的反感,于是太皇太後就下旨,把賈易調任到其他地方。

本以為賈易到了其他地方就會消停,殊不知賈易被調到外地後,居然還在繼續打小報告,說宋神宗去世的時候,舉國都在哀悼,唯獨蘇東坡卻在揚州遊山玩水的時候作了一首詩,而詩中的一句“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鳴亦欣然”,硬是被賈易曲解成“譏諷皇帝”,于是他借此向太皇太後打小報告,說蘇東坡與蜀黨的呂陶結盟,舉報他們有造反的意圖,結果他又被太皇太後調到離京城更遠的地方。從此,深知蘇東坡的地位難以撼動的賈易,也不再折騰自己找蘇東坡的麻煩了。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晚年被貶瓊州的蘇東坡惬意十足

就在洛蜀兩黨打得你死我活、頭破血流的時候,代表了北方勢力的朔黨則待在一旁韬光養晦,最終坐收漁利,掌握了朝政大權。由此可見,洛黨靠打小報告、惡意舉報那一套是行不通的,損人還不利己,可謂得不償失。

中國古代曆史上有很多愛打小報告的人,比如精通儒學,卻行卑劣小人之事的公孫弘。

公孫弘在私底下跟其他大臣交談後達成的共識,但不在漢武帝面前提議,顯得不守信用,違背了先前與大臣們達成的共識,并且還踩低其他大臣。

公孫弘“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作為,引起了同行的不滿。這就好比打勞工們聚在一起讨論如何讓老闆給我們加工資,而另一個打勞工卻将這件事報告給了老闆。

是以,看不下去的汲黯在上朝的時候,當着皇上的面公開指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漢武帝聽了汲黯的話,然後問公孫弘是怎麼回事,而公孫弘則打了個太極,搪塞了過去:“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公孫弘這番話的意思是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公孫弘與汲黯在朝堂上争論

經過此事,漢武帝比以往更加厚待公孫弘,而且汲黯還曾怒怼過漢武帝,這種直言不諱的人自然不招皇帝的歡心,是以公孫弘就曾三番五次慫恿漢武帝誅汲黯九族,但始終沒有如他所願,讓他得逞,隻因漢武帝始終銘記“忠言逆耳利于行”這一道理。

而漢武帝的這一判斷,使得淮陽郡在汲黯的治理下成為了漢朝當時最廉潔、行政效率最高的地方。漢武帝見狀便厚待汲黯,诏令汲黯享受諸侯國相的俸祿待遇。

與汲黯相比,董仲舒就比較倒黴一些了。

董仲舒和公孫弘同屬儒生,但不同的是,董仲舒為人清廉,而且也不搞拉幫結派、排斥異己的那一套做法,在儒家方面的學術成就也比公孫弘厲害得多,《戰國策》的編者劉向就曾稱董仲舒為“王佐之才”。但董仲舒這人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違背了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的教導。

董仲舒很瞧不起向君主阿谀奉承的公孫弘,覺得他已經背棄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儒生精神。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官場人士都熱衷于向皇帝“打小報告”?

董仲舒曾向漢武帝請柬過

與此同時,公孫弘也很嫉恨董仲舒,因為朝中有很多人士一緻認為董仲舒比他更有才幹,于是董仲舒就被公孫弘視為眼中釘。

膠西王劉端是漢武帝的兄長,此人生性暴躁,動不動就殺人,在封地内橫行霸道、為非作歹,還多次殺害朝廷派來的大臣,這令漢武帝感到很是頭疼,而這給了公孫弘迫害董仲舒的機會,他提議讓董仲舒去跟膠西王交涉,說“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後來漢武帝采納了公孫弘的提議。

得知這一消息的董仲舒感到大禍臨頭,但是令公孫弘和董仲舒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膠西王竟久仰董仲舒大儒的名聲,一反常态地厚待了他,事情又一次沒有如公孫弘所願。

盡管如此,董仲舒待在膠西王的地盤上,還是感到害怕,于是他以年老體弱為由辭官回家了。

尾聲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設計謀害他人的人比比皆是,雖不乏正人君子,但論詭計,他們卻不如這些陰險的小人毒辣,比如曆史上最著名的奸人秦桧,相比之下,賈易、公孫弘等人顯然是正派人物。

最後,我引用一段老子曾經說過的話,作為本文的結尾,望與讀者們共勉。原文如下: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