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是所有社會公平的第一起點,“雙減”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丨母嬰健康盤點

教育是所有社會公平的第一起點,“雙減”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丨母嬰健康盤點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準,持續規範校外教育訓練(包括線上教育訓練和線下教育訓練),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雙減首先是校内做加法,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作為家長,則需要明白,孩子的學習好壞首先取決于家教,而不是教育訓練班。

與其焦慮輔導班,不如做一個好家長

雙減政策,應該說是今年教育領域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一個階段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向。

雙減,從這個名字上講,就是對此前我們曾經的減負政策的糾偏。此次減負首先是校内做加法,即提高校内教育品質,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其次,才是減法,減去不必要的課内作業負擔,以及課外輔導班負擔,尤其是堅決規範遏制校外教育訓練機構野蠻生長,都是為了一個根本而共同的目标,就是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

辦好校内教育,不僅可以達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即沒有必要把孩子送到校外教育訓練機構,更強調學校來承擔主要責任,而不是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因為事關公平公正。共同富裕不是躺平,但需要確定公平,尤其是起點的公平,而教育,就是所有社會公平的第一起點。是以,包括雙減在内,一系列教育治理政策不斷強調教育回歸公益性原則,即“不能讓高品質教育成為富人的特權區”。

這也是此次雙減政策嚴管校外教育訓練機構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校外教育訓練成為剛需,校外教育訓練機構就事實上成為中國式私立學校,成為優質教育的第三條路徑,在增加學生家長經濟負擔的同時,對教育公平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是以,此次雙減政策對校外教育訓練機構下了狠手。禁止資本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訓練,禁止上市,已經上市的,也必須轉設為非營利機構。校外輔導機構退市選型不可避免。

從這個角度講,雙減不僅僅着眼于教育,更着眼于社會公平,對于教育公益性的強調和堅持,是我們需要深刻認識的。未來任何教育階段,資本瘋狂介入必然是死路一條。因為“教育的公益性”是不分階段的。

如何提高校内教育品質,提供差異化的教育服務,最大程度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就成為雙減成敗的核心。

為了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在雙減的措施上,我們采取了種種措施試圖把學生留在校園。比如取消三點半放學,提供課後延時服務,在寒暑假舉辦托管服務等等。

各方竭盡全力把學生留在校園,但倘若校園不能滿足學生與家長的教育需求,家長與學生還是會離開校園走向教育訓練機構,走向市場。如果這樣的事情大面積發生,那麼我們的雙減就等于失敗了,我們就等于重新回到了原點。

教育是所有社會公平的第一起點,“雙減”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丨母嬰健康盤點

是以,除了應教盡教,提高課堂教育品質外,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面對并解決差異化的教育需求。人是有差異的,是以教育上講因材施教。同時,不同人的定位與追求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教育的差異化需求。是以,一方面我們要築底,即拉低學生的基本要求,但絕不能封頂,需要給有更高教育追求的學生和家長在校内完成更高教育追求的機會,絕不能把這部分教育需求再次推出去,推給市場。

決定孩子優秀與否的,是家長,是家教,不是學校,更不是輔導班

雙減,的确讓一部分不想奔跑的家長可以選擇放棄,但卻讓另外一部分家長産生了深深的焦慮,沒有輔導班了,孩子學習怎麼辦?

學區房這個詞是我們從美國引進的,為什麼好學校用房子衡量?學區房背後,反映的是家庭的差別,家長的差別。這其中不僅僅有家長遺傳的問題,更有家庭教育的問題,即從小對孩子恰當和嚴格的管教,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即認真,自律等等,對于一個認真,自律,努力的孩子,我們還需要為他的學習發愁嗎?

某著名超級中學校長曾公開講:我們學校每年至少有20多個孩子不用老師教,自學都可以上清華北大的。杭州著名國小賣魚橋國小校長,特級教師羅才軍也公開表示:優秀的孩子有幾個是老師教出來的?

是以,與其拼命上輔導班,不如拼命當一個好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樹立心中有大我的遠大志向。

當然,我們家長還需要有合理的預期與定位。人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承認這其中的差别。我們需要自強不息,但有很多事情不是靠我們拼命就能達到的。我們一定要清楚,通過努力我們可以達到自己的最高度,但你的最高度也可能隻有别人的半山腰。

不恰當的期望,不僅僅是為難自己,為難孩子,最後也極可能把孩子毀了。每一個走極端的孩子背後,我們幾乎都可以看到家長的影子,這其中,很多都是因為過高的期望。

教育是所有社會公平的第一起點,“雙減”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丨母嬰健康盤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