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找屬于自己的語詞,與時代連接配接

【編者按】

走過一年的風風雨雨,邁過一年的坎坎坷坷,時間即将掀開新的一頁。澎湃評論推出年終特别策劃《讓未來配得上現在》,記錄和書寫你我的2021,期待在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迎着陽光、溫暖前行!

一年即将過去,自然有各種重要事件的回顧和總結在媒體上湧現,它們濃縮了一年的圖景,提示我們立足于什麼樣的時空,走過了怎樣的日子,讓我們産生與時代的共在感。

然而,這種共在感并不能代替個體對時代的切己感覺。或許有人認為一些事在自己的感覺之外發生,離自己如此遙遠,以至于覺得自己被前行的列車遺棄在孤冷的小站;或許也有人認為一些事情之是以發生不過是因為大勢所趨,隻要順應和認同便可心安理得。諸如這般的感受,其實都透露了與時代相連接配接的缺失。

我上大學的1980年,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旅行者1号飛掠土星,約翰·列侬被刺身亡,兩伊戰争爆發,索尼推出随身聽,任天堂第一款遊戲問世,羅蘭·巴特去世,約翰·伯格《觀看之道》出版……但是,當年我對這些一無所知。直到後來,我在工作、閱讀和日常生活中才逐漸與這些事件發生聯系,這些事件對我的意義才慢慢清晰起來。可以說,資訊的缺失和我的後知後覺,延遲了我與時代的具體連接配接。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不會有人如我當年那麼遲鈍;但能夠迅速獲知豐富的資訊,個體與資訊所辨別的時代之間如何關聯,就變得更加迫切而需要及時的追問。如果沒有這樣的追問,哪怕我們擁有資料庫般的資訊,也有可能被其淹沒和窒息;如果沒有這樣的追問,即便我們緊追所有的熱點,也有可能感到與時代脫節。

在最基本的層面,我們的追問是對自我在資訊環境中真實存在的審視:是否将違心之舉冠之以順應潮流?是否将懈怠之心推诿給“躺平”大勢?是否将注意力分散歸因于移動網際網路的無孔不入?是否将不擇手段的競争歸因于無處不在的“内卷”?面對最流行的詞語、最風靡的時尚、最爆款的網文、最吸睛的網紅和最火爆的熱點,是否能夠保持基本的理性而不屈從于多巴胺的釋放?在追逐各種新技術神話和預言中,我們是否既喪失了基本的曆史感,又無視身處的現實?在圍繞諸如元宇宙形成的各種叙事和言論中,我們是否能夠辨明自主性焦慮的彌散和多種聲音的交戰?

追問須訴諸思考。美國學者彼得斯的《奇雲》去年底有了中譯本,今年被新聞傳播學界熱讀。作者在書中提醒我們:“1964 年是一個人類思考技術、文化和社會的好年頭。”他列舉了這一年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尤其強調麥克盧漢的《了解媒介》和古爾漢的《手勢與言語》對于我們的意義。前者視技術為人體器官的延伸,後者将人體器官視為技術的延伸,它們互相映照,洞見了技術與人的關系。

但是,對同在這一年出版并風靡全球的《單向度的人》,彼得斯止于提及而未詳述。馬爾庫塞的這部著作關于技術理性和技術神話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啟示性價值。忽略《單向度的人》,與《奇雲》的寫作定位、思想關切和價值取向有關。這樣的忽略也意味着給不同的思考者留下了開放的空間,意味着對任何思想、任何事件的思考都有豐富的可能性。農民工陳直研讀海德格爾,透露出的也正是這種思考的力量和可能性的魅力。當我們開始追尋更多的可能性,便是我們與時代發生具體連接配接的時刻。

追問和思考,并非隻是在抽象的層面展開,而總是與個體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鮮活感受相連。幾天前,我又一次造訪曲園,走在馬醫科巷那條石子、石闆和水泥混雜的窄路上,腳下發出不同的聲響。巷子裡吹着冷冷的風,腦子裡盤旋的卻是“春在”。三十歲那年,俞樾因為一句“花落春仍在”,得到考官曾國藩激賞。但他并非從此一路通達,而是在短暫輝煌之後迎來20餘年的颠沛流離。當俞樾築曲園而定居,将最為軒敞明亮的廳堂命名為“春在堂”時,我想,他是在感念伯樂,紀念青春,也是在感慨自己曆經人生的凜冬,卻不曾放棄的希望和信念——那心中永遠的“春在”。這樣的生命感受一定伴随着對學術真谛的求索與思考,最終凝聚于五百餘卷的《春在堂全書》。“春在”激發的所有解釋、猜想、想象、移情,無不将後來者的體認與共情融彙其中,那是“花落春仍在”催化與生成的意義,也表明原本屬于俞樾個體的關鍵詞接通了更為廣闊而深遠的時空。

俞樾的“春在”讓我們看到,一個事件凝結在一句詩裡,濃縮為一個詞,成為個體與時代相連的節點。這裡顯現出詞語的力量。就像誇蒂羅利在《被數字分裂的自我》中強調的:“詞語是個人意識的基本媒介、連接配接我們和外部世界的工具……(我們)用以了解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當我們探尋個體與時代的連接配接,我們所有的追問、思考與感受,實際上都離不開語言,并最終都要形諸語言,用屬于我們自己的語詞言說。

但是,嘈雜的語言聲浪每每令人陷入“沒有語言的生活”——作家東西多年前在一篇小說裡生動地展示了這樣的困境。今年一月,“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豆瓣小組的成立也表明,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今天我們陷入的語言困境。這個已經有24萬多成員注冊的網絡社群,向我們展示了打破這種困境的自覺,定會啟示更多的人尋找屬于自己的語詞,與我們身處的時代真誠地連接配接。

總策劃 夏正玉 總統籌 陳才 專題制作 澎湃評論部 海報設計 趙冠群 郁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