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錯的讀音,為什麼又對了?

那些錯的讀音,為什麼又對了?

文 | 阿寶

最近,翻完2016年版的《異讀詞審音表》後,有些網友突然發現自己很多讀音讀不來了。比如,“荨麻疹”的規範讀音會從“qiánmázhěn”變為“xúnmázhěn”;比如“呆闆”和“确鑿”,讀音分别由當初的áibǎn和quèzuò改變為現在的dāibǎn和quèzáo。這一有些年份的變動,卻在最近登上了熱搜。

那些錯的讀音,為什麼又對了?

這是怎麼回事?明明是從前讀書時被老師反複糾正過的讀音,為什麼現在一切都變了?

其實,對這一現象不用太過驚異。這就是我們在日常語言使用過程中的“積非成是”現象。也就是說,語言在日常使用中,是在不斷發展演變的,是以必然會出現一些新的語言現象突破原有規範而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可的情況。

再通俗一點講,就是一些詞語的讀音雖然我們平時讀錯了,但是這麼讀的人很多,我們又讀習慣了,是以不如“将錯就錯”,把讀音調整成大家習慣的讀法。

這種做法看似是“從善如流”,然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如果漢語讀音的調整真的是“随随便便”,那我們還有沒有一個靠譜的讀音标準呢?

那些錯的讀音,為什麼又對了?

于是,一種沖突也就形成了:一方面,約定俗成是語言發展的規律,是語言鮮活生命力的展現;但另一方面,一種強大的語言,也應該有着穩定的核心。早在2019年,著名學者郦波就在微網誌發文表示:絕不能因為有“多數人讀錯”就改,否則有可能傷及語言的文化脈絡。

那麼,對于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我們應該相信誰呢?

前些年,一些著名詩句中的讀音也曾遭遇争議。比如“鄉音無改鬓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稱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由于讀錯的人較多,據稱已經被更改拼音。

但這種改法就引發了不小的讨論。因為大家不是不同意日常語言的拼音修改,但類似平仄押韻的古詩,恐怕還是要首先尊重傳統。詩詞歌賦最講究的就是韻律美,詩歌創作不過就是為了選擇最合适的字,而最合适的字,顯然是有着聲、色、味等考量。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因為貪圖“友善”就随意改讀音,就有可能破壞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既然古詩異讀詞有其存在的道理和邏輯,那麼為了省事和友善而遷就今人的做法,顯然就需要更多考量。

那些錯的讀音,為什麼又對了?

是以,考慮到很多人的讀音習慣,也為了避免發生混亂,一些常用詞的讀音不是不能改。但如果從尊重古代文化、古代曆史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應該注重保留漢字多個發音的存在,沒有必要強行統一,更沒有必要因為今人的習慣就随意更改讀音标準。比如,那些明顯違背語言自身規律和特色的“流行語”,就不應該随意被納入規範的文獻。

說到底,讀音改還是不改不是主要問題,關鍵是能不能制定出科學、嚴謹的讀音标準。一方面,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另一方面,也要認真學習有關專家的學術研究成果。既不要在考試中讓大家在個别讀音上鑽牛角尖,更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共識下審慎地更改讀音。

文字:阿寶

圖檔:網絡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王子墨

編輯:王遠方 吳亞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