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俗稱紫禁城。因為宮牆配色使用一種特殊的紫紅顔料,地處大内禁中而得名。最近很多人說故宮正殿之下,地磚一層又一層,一共鋪了十五層。這麼做的目的,是朱棣為防止有人挖道地潛進宮中行刺,并且完事之後,朱棣還殺光了知情人。

但是馬上又有人跳出來反駁,因為朱棣登基的最初十年是在南京,他根本沒尋思過後半輩子會在紫禁城生活,他怎麼可能挖空心思去幹這種缺德的事兒呢?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北京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即明永樂四年,是朱棣在元大都宮殿遺址上建造起來的。2016年4月份的時候,一支施工隊正在故宮隆宗門以西,展開宮殿地表的修繕工作,結果施工隊不經意挖出了前朝宮院的遺址。其中出土了大量跨越元、明、清三朝的禦用瓷器碎片。
這些殘破的碎片,未經戰火燒灼,不像是經曆了改朝換代被人砸碎的。跟據專家推斷:這些精美的古瓷碎片,其實是因為在它完整的時候,有了一些瑕疵,被宮中管事者有意打碎。因為曾經是禦用之物,不用也必須損毀,然後統一埋在了同一個地方。
此次挖掘出來的宮院遺址,位于故宮的西南邊。其泥土構成元、明、清三個代際分明的層次,是以被命名為“三疊層”。這個土層,用直覺的方式,把元朝宮殿的地基、明代瓷器和清朝中期的排水構拉到了一起。由于這是紫禁城考古第一次發現元代遺址,是以新聞蓋地鋪天。禁中“太和殿”地磚十五層,或者十八層的傳說,恐怕就是由此發展而來。
不過比較尴尬的是,明朝建國之初,定都在南京而非北京。後來因為有大臣上書說“北平”乃是“龍興之地”,是以朱棣才花了十餘年時間,在北京建造宮殿。當時建都的目的,隻是将它作為中都安徽鳳陽的陪襯,與北征蒙元的駐跸的行宮,北平也是以改名北京。
一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的時候,成祖才和大臣們商議,索性将明朝的行政機構遷到北京。明成祖在建故宮之初,并沒有想過自己下半輩子,乃至明朝後面五百年的君主,都要以北京故宮為主要生活場所,是以他不太可能處心積慮地,指令匠人打造十五層地磚。
十年後,當朱棣遷都北京,這時候再來鋪地磚意思也不大,因為紫禁城的四周,都有金水河。金水河九曲十八彎,拱衛着森嚴的皇家宮殿。從宮外挖道地,首先要面臨的問題被水淹。那麼看到這裡,又有人會說,宮殿是匠人設計建造的,當初掌握營造圖紙的那個人如果沒被朱檔殺死,他就知道從哪一個方向開始挖掘,能夠避開金水河,甚至挖進紫禁城。
不過紫禁城占地七十二萬平方米,有一千七百多個籃球場那麼大。這是什麼概念?秦皇陵占地五十二萬多平方米,當初項羽想挖秦始皇的墓,挖了幾個月都找不着門兒。是以即使讓人找到了紫禁城設計者本人,躲過了九門守衛,挖過金水河、天安門,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在地底下根本沒法準确找到太和殿的定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明史》記錄中的确是一個十分殘暴且性格古怪的人。而在古代,工匠們替帝王造建宮殿、陵墓結束後被坑殺的事也真實發生過。是以,在建造故宮時,朱棣有規定,那就是每一位工匠必須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燒制的地磚上。這樣,一旦地磚出了問題,他就能準确找到負責的工匠,砍掉他們的頭。是以,很有可能有工匠被朱棣所殺!對此,專家也隻能說朱棣真是一個心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