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用紙糊窗,為何刮風下雨紙不會壞?裡頭究竟有什麼玄機?

在古代,人們多用紙糊窗,而這紙之是以能抵擋風霜雨雪,裡頭還真大有玄機。

紙窗這種東西,我們在觀看古裝影視劇時經常見到。而且劇中常有人物一指戳破窗戶紙偷聽的情節。

很多人看到這裡,難免要好奇,這麼輕輕一戳就破的窗戶紙,是如何擋住風雨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大陸的蒙窗曆史。

如今,我們所見到的窗戶,都是玻璃材質,玻璃不僅透光性好,還不透風不滲水,保存期限長,最重要是價格合理。

然而,玻璃這玩意兒,在大陸被廣泛使用的時間最多也就一百多年,在此之前,玻璃着實是件稀罕物兒,非皇天貴胄、達官貴人不可擁有。

即便如此,那時候的玻璃也并非是用來當窗戶的。真正能用玻璃窗的,也隻能是富有四海的帝王,據說到了雍正年間,紫禁城的部分窗戶才安上了玻璃。那還是皇宮内自己的玻璃制造廠造出來的,宮外頭,玻璃仍舊是珍貴物品。

這一點在清代小說《紅樓夢》中就能感受到,王熙鳳的一座玻璃炕屏,連甯國府這等人家都沒有,賈珍要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還特意來跟王熙鳳借去裝點門面,要不是王家負責管理海關貨運,隻怕也難得這麼件寶貝。

在玻璃如此珍貴的年代,人們當然隻能用紙糊窗了。

需要說的是,雖然西漢時,蔡倫就發明了造紙,但是因為産量不足,很長一段時間紙是無法被廣泛用于人們的生活的,那時候的人們書寫,還得和簡帛并用。如此情況下,紙是不可能用來糊窗的。即便有,也非常的罕見,是以史料中鮮有記載。

到了北宋,才出現關于紙窗的記載,而且多見于詩詞之間,譬如宋人王禹偁的《今冬》有雲:“白紙糊窗堪聽雪,紅爐着火别藏春。”陸遊《新治暖室》中的“小堂穩暖紙窗明”等等。

那麼在用紙糊窗之前,人們都用什麼蒙窗呢?

最早期,窗子是用一塊木闆做成的,白天将其吊起來采光,夜裡便放下來防止野獸進屋,這種窗闆被稱為“吊搭”。

再往後,有用雲母的,這是一種天然礦物,可以剝成一層層薄片,因為薄是以可以透光,有“千層紙”之稱。但因為是礦産,是以價格非常昂貴,也就富貴之家才用得起。用雲母蒙窗的人家,一般是蔡倫造紙之前。

有用窗貝的,這是一種比較大且非常扁平的貝殼,殼面薄而且透明,具有極強的透光性。能用窗貝的人家,多是沿海地區居民。

還有用魚枕明角的,這真是一種奇思妙想,乃以魚類的軟骨、鱗甲等物,浸染蒸爛後壓成薄薄一層,幹硬後便成了一面透明的膠質闆,可用于鑲窗。

最常見的,還要數紗窗和绮窗,這在許多古代文學作品中都能見到,需要說的是,用這些絲織品蒙窗的,也隻能是豪門大戶,譬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紗窗,是用珍貴的軟煙羅蒙的,那可是王夫人都沒見過的稀罕物。

最後是使用最廣的蓬窗,乃竹草編制而成,因為價低,甚至可以自己編制,是以常見于平民家中,那時候平民的屋子也多為磚瓦茅屋,用蓬窗剛好比對。

此後,随着造紙技術越發精進,原材料得到更多發掘,紙的産量越發充足,到明清時期,幾乎是家家戶戶都用紙糊窗了。

可是,我們知道,紙乃薄脆之物,它又怎能做到風刮不破,雨經不爛呢?這裡頭有幾個奧妙:

第一,糊窗的紙質比我們想象的堅韌

說到紙,我們會習慣性認為它們都是很輕薄的,吹彈可破。然而在古代,因為造紙技術還不夠精進,人們用的紙,大多都是韌皮紙,粗糙且厚密。

乾隆時期高麗紙

像北宋年間楚地的谷皮紙和吳越的藤紙,厚密且沉重,在被用于書寫完後,很多人便用來糊窗,王安石就說過:“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

後來,民間學會了讓紙更加堅韌厚實的技術,便是将日常生活中剩下的碎布、舊紙、爛纖維、棉麻樹皮這些邊角料,搗碎後浸染到軟爛,經過一道道的程式,讓其變成堅韌且厚實的麻紙。再将其糊在窗上。

當然,還有一種常被用于糊窗的紙,叫高麗紙。

高麗紙産于北韓,唐宋時就傳入中國了,當時說是用“棉、繭”為主要原料。高麗紙有精制的,這種紙白亮如緞,可以書畫。而粗制的表面毛糙,堅韌得像皮革一般,不易撕碎,非常适合用來糊窗。但是那時候高麗紙價格還很昂貴,是以用于糊窗者并不多。

到了明清時期,高麗紙成為了糊窗紙的主力軍。僅說這紫禁城,絕大多數門窗都是高麗紙糊的。在《乾隆會典》中就有記載,紫禁城外朝的三大殿門窗,每年必須用高麗貢紙糊一次。

到了清朝晚期,高麗紙糊窗仍舊非常流行,時人缪潤紦在《沈陽百詠》中就曾寫過“高麗紙白快糊窗”這種句子。

第二,厚實的紙質再加工

雖然厚實堅韌,但畢竟是紙,防風沙可以,若經雨雪一浸泡,終歸要爛掉。怎麼辦?

别急,古人有的是智慧,還有第二道工序呢。那便是将這些窗紙變得“油水不進”。怎麼做呢?

有的刷上桐油,不僅可以防腐,能增強紙質硬度,還能防水。範成大的“萬壑無聲海不波,一窗油紙暮春和”,說的便是這樣的窗紙。

若是不産桐油的地方,也可以塗上黃蠟,蠟紙一樣能防水,陸遊的“燈籠蠟紙明空堂”說的便是這個。

此外還有用豆油塗抹的,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東北很多地方還在用豆油塗窗紙,這樣可以防雨雪。

值得一提的是,在風雪多的地方,人們為了防止雪化後浸濕窗紙,很聰明地将窗紙貼在窗戶外面,如此便不會有窗棂積雪的可能,窗紙自然不會被其浸濕。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所謂的“窗戶紙糊在外”

桐油紙

哪位要問了,既是如此,那為何影視劇裡有的窗戶紙還能一戳就破呢?兩個緣故:

第一,這窗戶紙,是暖閣内的窗戶紙

因為暖閣内無需顧忌雨雪,有些宮室官宦為了美觀,選擇用昂貴的白紙糊窗。譬如明人陸容的《菽園雜記》 中就記載:

“聞天順間, 有老内官自江西回,見内府以官紙糊壁,面之飲泣,蓋知其成之不易, 而惜其暴殄之甚也 ”

這官紙,便是書寫的白紙,輕薄且白亮,别說不堪驟雨狂風,便是輕輕一點,便會破裂。

養心殿東暖閣内景

第二,是這窗紙已經老化

即便本質堅韌,外加用油蠟做了保護,但經年風水日曬雨淋,必然容易老化,這紙一旦老化,便很脆弱,别說刻意去戳,就算一隻蒼蠅一隻蜜蜂也能撞破。是以民間的窗紙,是要經常更換的,一般一年糊幾次,尤其到了臘月,必是要認真新糊一番的。舊時北京有句歌謠:“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這掃房日的主要大事便是掃房糊窗。

以上,就是關于古代窗戶紙的一些小知識,小小一張窗戶紙,其中卻蘊含着祖先們的大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