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都是君為臣綱,朕即國家,一切皇帝說了算,特别是封建專制發展到清朝,登峰造極無以複加,皇帝一句話,可以把你吹上靈霄寶殿給玉皇大帝蓋瓦,也可以一句話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給閻王老爺挖煤(柏楊)。

皇權威嚴,一言九鼎
是以朝廷大臣們都特别看重皇帝對自己的評價,一個差評,不僅生前的榮華富貴蕩然無存,身後的青史留名也可能成為泡影。不信看看清初曾經威風八面的攝政王多爾衮,隻因順治皇帝一句話,就從雲端跌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多少年爬不起來。
代表國家(其實就是皇帝)對自己的評價的,最權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無過谥号,所謂谥号者,蓋棺定論也!高等級的大臣(也有個别有突出貢獻的小臣)死了,為皇帝賣命一輩子,為了表彰他一生對皇帝的忠誠和對國家的貢獻,國家出面對他的一生進行高度濃縮,概括成兩個字的谥号,既能光宗耀祖,又能垂範後世。
大臣的谥号皇帝說了算
清朝定制一品官員予谥,且須請旨準許而後内閣拟定若幹谥号由皇帝圈定其一。同時由翰林院撰寫碑文、工部給碑價;二品以下無谥。其有予谥者系奉特旨
——潘洪鋼《論清代的谥法》,見《文史哲》2007年第2期。
很明顯,皇帝把給予大臣谥号這一特權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内閣有建議權,但審批權在朕!
曆朝曆代的文臣,最夢寐以求的谥号非恐怕“文正”莫屬,因為這是整個封建社會裡文臣能夠獲得的最高身後榮譽,不僅為皇帝推重,更被萬世景仰。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谥“文正”(“文貞”)的是唐朝名相魏征
“文正”在宋朝之前叫做“文貞”,曆史上第一個獲得“文貞”谥号的是唐初的魏征,此人出身亂世,不畏權威,勇于進谏,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著名賢相,谥為“文貞”當之無愧。唐朝獲得“文貞”谥号的還有宋璟、張說等著名宰相。
到北宋時,“文貞”改為“文正”,因避宋仁宗趙祯的名諱。正是在北宋,“文正”這一谥号成為“谥中之尊”,司馬光認為,“文正是谥之極美,無以複加”,“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怎能輕易與人?正是由于司馬光的據理力争,才使得“文正”成為衆多谥号中的王者,我們據此說司馬光是“文正”的形象代言人大約也沒有錯——果然,司馬光本人去世後被谥“文正”。
從那時起,讀書人一輩子就兩個理想:活着的時候為天子師做盛世相,死了被谥“文正”,方不負十年苦讀,寒氈坐透,鐵硯磨穿。
司馬光後,“文正”才成為谥号之首
我們先看下
《逸周書·谥法解》
對“文”和“正”這兩個字是怎麼解讀的:
文: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谟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
正:
内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内外無懷曰正;直道不撓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儀不忒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莊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極克端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關于谥法說了千言萬語,我們把它彙成一句話:“文正”這個谥号實在是太好了,比别的都好!
獲谥“文正”的北宋名臣範仲淹
然而,“文正”可不是那麼容易得的!
除司馬光之外,“文正”谥号在宋朝僅僅被授予範仲淹等9人。
元朝大臣中,得谥“文正”的亦非常有限,隻有耶律楚材、劉秉忠等區區6人。
明朝被谥“文正”的更少,隻有方孝孺等4人。而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也并非死後立即被谥“文正”,而是很久以後才被追谥的。
被誅“十族”的方孝孺獲追谥“文正”
接下來到了清朝,有清一代獲得“文正”這個頂級谥号的人數仍舊很少,隻有8個:
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
我們試着捋一下清朝這8個頂級文臣的風采,看看他們為什麼能夠在強手如林波谲雲詭的大清宦海中脫穎而出,成為傲視群雄的那個(不按姓氏筆劃排名)。
第一:湯斌
河南人,生于明末,是當時首屈一指的理學名臣、學問大家。我們看《雍正王朝》都知道,廢太子胤礽的老師叫王掞,其實湯斌也是太子的老師,隻是太子不成器,湯斌和帝師的榮譽擦肩而過。湯斌還有一個曆史功績是總修《明史》,這是可以名垂史冊的。他生前最高職位是尚書,沒有獲得入相資格。
1736年,乾隆皇帝賜予湯斌谥号"文正",這時距離他過世已經快半個世紀了。湯斌是大清帝國第一位獲行"文正"谥号的大臣。
最高品級
:尚書,從一品。
“文正”谥号含金量
:★★★,尚可。
《宰相劉羅鍋》中和珅和劉墉的藝術形象
第二:劉統勳
劉統勳是山東高密人,和獲諾獎的著名作家莫言同鄉。一般人對劉統勳不熟悉,但他兒子幾乎家喻戶曉,就是《宰相劉羅鍋》中的和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的劉羅鍋劉墉。但曆史上的劉墉,可不如他老爹風光。老劉正直能幹、清廉敢言,三朝元老張廷玉都被他硬怼過。他不僅在政治上貢獻頗多,治理河道成績突出,還曾任《四庫全書》總裁官。因操勞過度,猝死于工作崗位上。乾隆皇帝對他的死十分痛惜,追贈太傅,谥号“文正”。
順便說一句,劉羅鍋的谥号是“文清”,一字之差,檔次可就差了不少。
: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正一品。
:★★★★,良好。
第三:朱珪
朱珪是順天大興人,就是今天的北京大興。他最後被谥“文正”有點意外,因為他的學問和政績在清朝曆史上并不算很突出。
但朱珪有兩點突出的地方,第一,協助嘉慶皇帝鏟除和珅有功,電視裡劉羅鍋和紀曉岚跟和珅鬥了那麼久,最後是朱珪把和珅拉下馬的,當然,主要原因是上面換人了,如果嘉慶皇帝也喜歡和珅,十個朱珪也鬥不過人家;第二,朱珪是嘉慶皇帝的老師,以“帝師”的身份獲谥“文正”,似乎别人也不好說什麼。又是聖人師,又是盛世相的,況且人家還有政績,也很清廉,不服行嗎?
: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
電影《鴉片戰争》中的道光皇帝
第四:曹振镛
曹振镛是安徽歙縣人(今屬黃山)。如果說朱珪的入選有些意外的話,那老曹得以被谥“文正”就比較另類。
看看史料的記載:“
宣宗治尚恭儉,振镛小心謹慎,一守文法,最被倚任。
”史官一向說話都拐彎抹角,這樣評價曹振镛,實在是太客氣了。實際上曹振镛是一個官場混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說他貪,倒也不是,也算不上“奸臣”,但他的作用比貪官和奸臣壞十倍。屍位素餐、帶壞官場風氣、迎合皇帝,導緻大清每況愈下逐漸病入膏肓,被列強的利炮堅船打敗,滑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
他私德不差,但做官做事,沒有過,可也沒有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惟求自保,排擠後進。這樣的人居然被道光皇帝谥為“文正”,國家不衰才怪。
:首席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正一品。
:★,差。
鹹豐皇帝的帝位本來應該是恭親王奕䜣的
第五:杜受田
杜受田是山東濱州人,為鹹豐皇帝之師。杜家世代官宦,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其父杜堮為嘉慶朝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子杜翰為鹹豐帝遺囑中同治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作為帝師得谥“文正”既然在中晚清不算個例,杜受田入選也不算奇怪了。
杜受田在鹹豐皇帝入承大統過程中立下特殊功勳,本來道光皇帝看中的是皇六子奕䜣(就是後來的恭忠親王),但在杜受田的教誨下,還是皇子的鹹豐皇帝逆襲成功,入主紫禁城。這是鹹豐皇帝最看重他的地方。
鹹豐登極之後,立即重用杜受田,可惜杜福氣有限,不久病死。鹹豐皇帝追授其為“太師”,這是大清近三百年唯一一個被追授“太師”的漢人。
:協辦大學士,從一品。
:★★,一般。
晚清名臣曾文正公
第六:曾國藩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中國近代政治家,理學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最大的曆史功績有二,一是替朝廷平定綿延十幾年、為禍南中國的太平天國之亂,“出将入相,手定東南”,挽救了危亡中的大清帝國,為“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另外三位分别是李鴻章、左宗棠和胡林翼;二是在中央的支援下,力行“洋務運動”,又是“洋務四疆臣之首,另外三人分别是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使中國加速近代化,努力縮短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
曾國藩不僅力挽狂瀾攻滅太平天國,厥功甚偉,而且道德文章俱佳,是當時理學名臣倭仁的同學。
:武英殿大學士,正一品,封一等毅勇侯。
:★★★★★,名符其實。
李鴻藻的政敵李鴻章
第七、李鴻藻
李鴻藻是直隸保定人(今河北保定)。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元老,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聽起來似乎是同時代重臣李鴻章的兄弟,但事實上兩人不僅沒有任何親屬關系,還在政見上針鋒相對。
李鴻藻是堅定的鷹派,但不掌兵權,也不懂軍事。奇怪的是掌兵權又懂軍事的李鴻章倒是鴿派。甲午戰争李鴻藻堅決要求同日本決戰,堅決要求不簽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種情況下,李鴻藻和另一重臣翁同龢聯合起來強硬表态:反對投降,反對簽約。
李鴻藻得以被谥“文正”,主要是因為他的帝師身份,他是同治皇帝載淳的老師。
:吏部尚書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協辦大學士,從一品。
最後的狀元帝師、最後的“文正”公:孫家鼐
第八、孫家鼐
孫家鼐是清朝最後一個被谥“文正”的大臣,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文正“。他是安徽壽州人(今安徽壽縣),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元老。他一生有兩個顯名當世的标簽,一是狀元,二是光緒帝師,後者也是他得以獲谥“文正”的主要原因。
孫雖然和翁同龢同為帝師,但政見有差別,他反對對日盲目開戰,主張先變法圖強,并推進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可惜大清已經病入膏肓,救無可救。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後的第二年,狀元帝師孫家鼐也帶着他滿腔的悲憤撒手人寰。
: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正一品。
以上就是清朝八位頂級文臣的大體情況,盤點幾個關鍵詞。
上述八人中,有至少四人是因為“帝師”的身份被谥“文正”的:朱珪、杜受田、李鴻藻和孫家鼐,“
帝師
”是第一個關鍵詞;有一人是因為蓋世功勳被谥“文正”,是以“
功勞
”是第二個關鍵詞,可惜這樣的機會不常有,而挽救大清的功勞8個人隻有曾國藩一個人有份,太稀缺了;第三個關鍵詞是“
政績
”,湯斌、劉統勳和孫家鼐以“政績”入選;第四個關鍵詞是”
會做人做做官
“,什麼功勞政績統統不用,這一殊榮,隻有曹振镛獨占。
廟堂之上,衮衮諸公,隻為博得一個“文正”的谥号
再盤點一下上述“文正”們的含金量,會發現挽狂瀾于既倒的曾國藩名符其實,五星好評;其次是有政績的,如湯斌、劉統勳和孫家鼐,三星或四星;帝師身份,其實帶點裙帶關系,二星,特别是晚清的李鴻藻和杜受田;一星差評的有一個,就是道光皇帝欣賞的隻會作揖磕頭的曹振镛。
當然我們也隻是茶餘飯後随便說着玩,這8位大臣算不算頂級朝廷說了算,皇帝都谥了“文正”了,我們又能怎樣?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