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發展人水沖突突出:111城淺層地下水超采,193城擠占生态環境用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釋出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14》指出,我國供用水結構趨于合理,但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問題不少。尤其是城市發展的人水沖突突出,在我國600多座城市中,存在淺層地下水超采情況的城市有111座,存在開發利用深層地下水的城市有61座,存在擠占生态環境用水的城市有193座。

藍皮書稱,我國經過多年生态環保建設、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節水行動的施行,供水結構趨向合理。全國年用水量在6000億立方米左右,2013年達峰後呈小幅下降态勢,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為5812.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生産用水從2013年的峰值3921.5億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612.4億立方米,工業生産用水從2011年的最高值1461.8億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030.4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呈逐年增加趨勢,分别由2003年的630.9億立方米和79.5億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863.1億立方米和307.0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的占比,由2010年的11.86%和1.49%增加到2020年的14.9%和5.3%。

但是,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供需沖突突出,部分河湖生态流量難以保障,河流斷流、湖泊萎縮等問題依然嚴峻,成為當地生态環境頑疾。黃河、海河、淮河和遼河等流域水資源開發使用率遠超40%的生态警戒線,京津冀地區汛期超過80%的河流存在幹涸斷流現象,幹涸河道長度占比約1/4。作為高耗水行業的煤化工,全國80%的企業集中在黃河流域。2020年,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65、萬元國内生産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57.2立方米和32.9立方米,用水效率仍明顯低于先進國家水準。

以華北地區為例,上世紀70年代起,華北地區開始大規模開采地下水,最多時年開采量突破500億立方米。與1980年相比,地下水累計超采1800億立方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鬥區”,引發地面沉降、湖泊萎縮、生态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根據生态環境部的衛星遙感監測,2018年秋京津冀地區的352條河流中,有292條出現幹涸斷流現象,占河流總數的83%,幹涸斷流河道占河道總長度近1/4。

又如,内蒙古西遼河流域的地下水年超采量高達10億立方米以上,局部幹流長期斷流,平原區水庫幾乎全部幹涸。

而在富水的南方地區,大量化工企業臨水而建,長江經濟帶30%的環境風險企業離飲用水水源地周邊較近,存在飲水安全隐患。河湖灘塗底泥的重金屬累積性風險不容忽視,長江和珠江上中遊的重金屬礦場采選、冶煉等産業集中地區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全國各流域中,環境激素抗生素、微塑膠等新污染物管控能力不足。

藍皮書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水情最為複雜、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之一,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将極大可能加重我國的城鄉治水任務。與此同時,生态文明時代高品質發展、人民群衆高品質生活的現實需求,也給新時代的城鄉治水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标基本實作”的奮鬥目标,水是我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群組成要素,流域則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空間載體和基本單元。是以,生态文明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協同增效的水生态環境治理體系亟待完善。水生态保護修複剛剛起步,監測預警等能力有待加強。水生态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标準規範仍需進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态環境管控體系需進一步健全。經濟政策、科技支撐、宣傳教育、能力建設等還需進一步加強。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樊江洪

繼續閱讀